信息化助推世界文化變革
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信息化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當今世界各國紛紛推動以數字化、網絡化等為主要標志的信息化,以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建設快速發展。信息化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信息化促進世界文化大發展
信息化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載體。作為思想觀念的文化必須有傳播的工具和載體,文化的進步也能夠通過文化傳播工具和載體的進步表現出來。以數字化、網絡化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在更廣泛、更深刻的意義上體現了人類文化的進步和變遷,標志著文化傳播工具和載體的劃時代變革。
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文化傳播效率。現代數字技術和網絡極大地壓縮了文化傳播的物理時空,借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傳播工具,文化信息可以在瞬間抵達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用戶,實現文化的“零距離”、“零時差”傳播。這種文化傳播速度和效率,是以往任何文化傳播媒體都無法比擬的。
信息化進一步促進了文化表現形態的變遷。現代信息技術在不斷更新文化傳播工具與載體的同時,也推動文化表現形態發生變遷,出現了電子書、電子報、網絡電視、博客、微博客、微信等一系列全新的文化表現形態,這些新的文化表現形態又反過來推動當代文化的進一步變遷。
信息化對文化發展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互聯網的無障礙性、開放性、信息海量性,使得網絡世界不僅存在大量高雅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信息,也存在大量低俗、不健康甚至封建、有害的文化信息,對后者的甄別和監管難度不斷加大。同時,由于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步性,各國對文化信息的占有和傳播是不平等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在全球進行著一場悄無聲息的“軟”征服和全面的文化擴張,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處于被動的不利局面之中。
我國文化信息化有喜有憂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文化信息化,取得了明顯成效: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持續推進、數字文化服務范圍不斷擴大,電子出版物數量和質量飛速提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化為代表的文物、博物館事業信息化取得較大進展,欠發達地區文化事業依靠數字化、信息化獲得實質進步,等等。
同時,我國文化信息化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文化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例如,有研究機構統計,在互聯網中以中文傳播的文化信息不到文化信息總量的1%。二是缺乏宏觀調控和有效管理。有研究者指出,當前一些國內網站存在“四多四少”現象,即境外信息多、虛假信息多、無效重復信息多、低俗信息多,與之相對應的是健康信息少、知名品牌少、網站在現實社會中的活動少、網站技術含量少。出現這種現象,與網絡缺乏有效管理、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不無關系。三是文化安全形勢嚴峻。我國現有的數字化技術與軟件、網絡基礎設施等大都建立在國外的核心技術之上,網絡文化安全體系建設不完善。四是文化信息化軟硬件建設滯后。現有的網絡文化信息資源總量不多、種類不全、覆蓋范圍窄,大型數據庫不多,網絡文化創意產品匱乏。
推進我國文化信息化的著力點
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文化信息化產業;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信息化產業,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信息化產業發展格局;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資源數字化,重視相關技術標準制定,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我國出版、印刷、傳媒、影視、網絡等領域技術裝備水平。
加強宏觀調控和規范管理。制定文化信息化總體發展規劃,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文化信息化管理制度和規范標準,使文化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循序推進;加強對網絡和電子出版物的管理,加大對不良和有害網絡文化信息的監管力度;積極應對西方國家的網絡文化擴張與意識形態滲透,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有機結合。吸收借鑒國外有利于推進我國文化信息化的制度與管理經驗,積極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加快我國文化信息化進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不斷擴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文化信息化標準與規范,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信息化產業競爭,努力占據世界文化信息化發展的制高點。
(執筆:文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