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德要清澄
在良好的政治中,公共權力必須受到制約。制約公共權力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剛性制約,黨紀國法就是剛性的;另一類是柔性制約,也就是道德對權力的制約。
領導干部的道德就是官德。
近年來,一些領導干部放松了官德修養,使得濫用權力、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權力尋租、貪污腐化、買官賣官、執法犯法、貪臟枉法、公款吃喝等權力腐敗現象沉渣泛起,不僅干擾著經濟社會的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也影響了社會的政治穩定,毒化了社會風氣。
官德要“清澄”,要像一灣清水,清澈見底,一目了然。
要解決好官德建設,做為個人,除了加強黨性修養、增強憲法意識、公民意識,知道權利是誰給的,權利應為誰服務、怎樣做好服務,明確權利與義務關系外,還要弄清楚三個哲學命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
這是對生活的拷問,我們應該在世間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我的生活要從哪里開始,我要以怎么樣的姿態結束,是否給自己留下遺憾。
四、目標要清楚
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要求基礎上,黨的十八大鮮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部署——從“建設”到“建成”,這是共產黨人做出的鄭重承諾!
“建設”到“建成”雖一字之改,但內涵極為豐富、深刻,意味著中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更明確、要求更嚴格、未來發展的信心更充足。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勾畫了中國1980年到21世紀中葉的發展道路,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1991年,國家統計與計劃、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了課題組,按照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檢測和臨測值:(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于900美元);(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4)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質攝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爾系數50%;(10)成人識字率85%;(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12)嬰兒死亡率3.1%;(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14)電視機普及率100%;(15)森林覆蓋率15%;(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即是說,小康已經成為可量化的目標。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兩個目標:一個是建黨一百年的目標,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是新中國建國一百年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兩個目標環環相扣、相互輝映。
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員令,再到實現現代化——這一系列奮斗目標的提出、發展和完善,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的歷史必然性。
作為一名黨員,要知道黨的事業的遠大目標,同時也要知道自己要為黨的發展目標做些什么。只有目標清楚,才能在這一目標的鼓舞下,全黨同心同德,依靠信念的激勵,意志的支撐,毅力的堅持,不懈追求,達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