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增長轉入新軌道
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要求把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向深化改革開放和強化創新驅動,轉向擴大內需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向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轉向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經濟增長轉入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新軌道。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關鍵。應加快土地、技術、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以更好地發揮我國資源要素潛力和綜合配置優勢。全面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破一些行業存在的“玻璃門”和“彈簧門”,強化產權保護,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改革資源環境稅費制度,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中心環節。應加快推進科技與經濟的融合,促進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增強科技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支撐能力。支持企業加強研發平臺建設,鼓勵科技要素向企業流動,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特別是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向企業轉移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積極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機制,強化創新驅動的教育和人才基礎。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結構調整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舉措。應把經濟增長建立在持續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基礎上,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拉動作用。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應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點,鼓勵有條件的城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地落戶,鼓勵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集聚發展,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轉移就業,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重點,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落后產能,推動產業重組、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布局優化,促進產業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提升產業整體素質。
更加注重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體現。應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鼓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著力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加快形成更加兼顧公平與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創造條件讓全體社會成員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和公平競爭富起來。
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綠色低碳發展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應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擴大并網風電和光伏發電規模。加強節能與提高能效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加強工業節能技術改造,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