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楊圣明
???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高度重視消費,使經濟活動立足于消費的基點上。傳統觀念往往把消費同生產對立起來,認為消費純系消耗物質資料,是消極的,消費多了會妨礙生產的發展。為了澄清這樣的錯誤觀念,有必要談談消費的“生產”作用。
消費為生產創造主體。馬克思說:“消費直接也是生產,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學物質的消費是植物的生產一樣。例如,在吃喝這一種消費形式中,人生產自己的身體”。生活資料的消費過程就是生產主體的生產過程,就是勞動力的生產過程,而勞動力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勞動者的消費,生產就不可能存在;消費不足,勞動力再生產萎縮,生產就不可能發展。
消費生產出生產者的素質。這里所說的生產者的素質,既包括勞動者的體質和技能,也包括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關心并安排好勞動者的生活,解除其后顧之憂,勞動者才會有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搞好生產。現代化大生產要求勞動者具有現代科技文化素質,這就不僅要有物質生活的消費,還要有科技文化的消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應當提倡科技文化生活消費,這種生活消費的“生產”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消費創造生產的動力,為生產提供對象和目的。生產動力是什么?最大的動力就是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生產目的是什么?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人民需要的東西就是我們生產的對象。馬克思指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只要我們的生產始終堅持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其前途就是無限的。無論生活資料生產還是生產資料生產,其動力和目的都是消費提供的,因為生產資料生產的存在和發展歸根到底是由于生活消費的需要。重工業一定要為農業、輕工業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以人民生活需要為動力和目的。否則,就會造成嚴重的經濟結構問題。
產品在消費中才得到最后完成。馬克思指出:“一條鐵路,如果沒有通車、不被磨損、不被消費,它只是可能性的鐵路,不是現實的鐵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為才現實地成為衣服;一間房屋無人居住,事實上就不成其為現實的房屋”。這些論述說明一個道理:消費是最后完成產品的生產行為。企業對其產品實行包修、包退和包換,就是承認消費的“生產”作用的表現。相反,如果產品沒有被消費,就沒有完成最后的生產行為,就不能稱其為現實的產品,企業也無法實現效益。
消費會重新引起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社會再生產是由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組成的。在這里,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分配和交換是中間環節。但正如馬克思所說,“消費這個不僅被看成終點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結束行為”,“又會反過來作用于起點并重新引起整個過程”。也就是說,因為消費的需要,又必須再進行生產、分配和交換。這樣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就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的歷史,而消費始終是其中的推動者。
可見,消費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它同生產是統一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不僅不妨礙生產的發展,還從多方面促進生產的發展。(楊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