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屈超耘
??? 馬克思關于“太平天國”的評價文章一共有7篇,其中有6篇寫于1853-1858年,而最后一篇寫于1862年,距第一篇已經九年多。前6篇都是肯定“太平天國”的。1853年5月20日,他就寫了《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熱情地肯定了它的革命性質,文中說:“中國連綿不斷的起義已延續了十年之久,現在已經匯成了一個強大的革命”,“可以大膽預言,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代工業體系的即將爆發的地雷上,使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爆發”。1856年10月17日,他在《歐洲的金融危機》(又名《貨幣流通史片段》)中,又一次稱“太平天國”運動為“中國的起義”。接著,他又在1857年3月2日寫的《俄國的對華貿易》中,重申了起義的觀點,說中國產茶區的通路“為起義部隊所占領”。同月22日,在《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一文里,他說“太平天國”是“在中國爆發成了憤怒的烈火”。1858年9月3日,在《鴉片貿易史》中,他重申“鴉片戰爭”“使中國發生起義”的看法。而在該年9月10日的《英中條約》中,他再次強調了“太平天國”是“中國革命”的說法。
但是,只隔了幾年工夫,馬克思的態度就發生了質的變化。1862年6月,馬克思在最后一次涉及“太平天國”的文章《中國紀事》中說:“運動一開始就帶著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并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慌比給予老統治者們的驚慌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丑惡萬狀的破壞與停滯對立”。經過一番分析后,他總結性地指出:“顯然,太平天國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而“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
我把馬克思關于“太平天國”的7篇文章通讀后,覺得他的前后不同的評價,都是有道理的、正確的。當運動處于萌芽或初期尚有革命性的時候,他就熱情地贊揚它、肯定它;而當它蛻化變質以致徹底失敗,他又正確地指出其原因和必然性。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實事求是,也真正符合認識論的基本原則。他不像某些理論家,總是形而上學、一成不變地看問題、作結論。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在對太平天國的評價上,全面否定有不公允的地方;而全面肯定亦不足取。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兩分法地去看,好的方面就肯定,錯誤的方面就批評,絕不能主觀主義地對待。至于那些對立的雙方在文章中都引用馬克思的話來證明自己的正確,那是實用主義,實在不足取。現在,急需有史論家對太平天國運動作全面總結,還歷史事件以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