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方略:尋找“公約數”,導向“突破點”
習近平同志近日說:“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在改革開放上形成聚焦”。對這個“最大公約數”問題,好像大家重視不夠,其實,這很值得挖掘的。
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政治公約數”是什么?或者說能夠凝聚當今社會各種政治力量,各個社會階層的最大共識是什么?我認為有三個。
第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政治公約數。
要實現民族復興,作為處在不發達階段的中國來說,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而要發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障礙。尤其在多年來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經濟全球化紅利逐步消退之際,“制度紅利”成為引人矚目的重要動力。現在的問題,是真復興,還是假復興?是真發展,還是假發展?是真轉變,還是假轉變?如果真復興,真發展,真轉變,那好吧,那就請掃除體制障礙吧。這叫什么?這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倒逼改革。
多年來,中國的轉變,雖然有進展,但是,一些關鍵性的、要害性的領域和環節并沒有攻下來,經濟領域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性“瓶頸”依然存在。下列這些需要突破的:作為市場經濟改革“關鍵環節”的政府職能,如何轉變?作為市場經濟重要支撐的要素(包括資本、土地及其它資源、技術等要素),如何市場化?作為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性行業改革,如何深化乃至“破題”?等等。倘若沒有關鍵性領域和環節的體制突破,經濟發展方式能有根本性轉變嗎?
我們的視野還應再拓寬一些,要認識到,民族間、國家間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體制的競爭。只有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制度成果,增強自己的體制優勢,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改革舊的體制,民族復興的“強國夢”能實現嗎?這是其一。
第二個公約數,改善民生。
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這是很強烈的,對此大家都認同。但真正實現上述民生目標,將會遇到一系列體制障礙,如分配體制障礙、戶籍體制障礙、醫療體制障礙、教育體制障礙等等。
加之在這一過程中,民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的覺醒和增強,也會提出新的訴求。民生倒逼改革。
第三個公約數,反腐。
這個公約數大家都認同的。既然要反腐,除了“清官期盼”外,人民更有“制度期盼”,希望盡快實行官員財產公開制度(而且從高層做起),以及權力制衡制度等。
總之,要抓住公約數,往下倒逼,引入改革的突破點。這叫什么?可以叫問題導向,也可以叫公約數導向。這是第二個方略。
第三方略:找準“均衡點”,構建“大屋頂”
五年前,我在《人本體制論》一書中,曾提出“雙線均衡論”,建議“中國的宏觀決策層需要學會在市場化和社會公正‘兩個雞蛋上跳舞’。”而不要把任何一個“雞蛋”打破(《人本體制論》第288頁)。“如果打破了經濟市場化這個‘雞蛋’,中國就會倒退;打破了社會公平這個‘雞蛋’,中國就會動蕩”。現在我堅持這一主張,并且將這一主張提升為整個改革操作時的方略。
例如:在改革方向上,要在一場深刻的革命與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兩個雞蛋上跳舞”;在改革操作上,要在深化改革與社會穩定“兩個雞蛋上跳舞”;在改革組織上,要在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與加強執政黨領導“兩個雞蛋上跳舞”。等等。
總之,在目前社會情況下,我建議有關方面找準“均衡點”。當然,這個均衡,不應是靜態均衡,而是動態均衡,只要找好“均衡點”就不會踩破任何一個“雞蛋”,而且,還會產生一個亦A亦B、非A非B、淡化了各自顏色的C(如奧斯特羅姆教授所說的“第三域”)。
這個“均衡點”很重要。應該以此為“基點”,以改革的理念,實行“包容性體制創新”(參見拙作《包容性體制創新論》),從而形成一個大的改革協調系統。面對社會某些共識的“板塊化”,需要構建“大屋頂”。“大屋頂”除“特別極端”的以外,應包容A,也應包容B,當然更應包容C,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組成宏大的改革大軍。
第四方略:采取“巧策略”,力求“得實效”
希拉里提出“巧實力”,妙在一個“巧”字,頗有啟發。十八大講改革,既強調要有“政治勇氣”,又強調要有“智慧”。我個人智慧不多,但民眾中智慧豐富。依個人淺見,建議:
1,少說多做。唐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防止大轟大嗡,尤其不要“吊人胃口”,還要慎提含糊不清的口號,以免引起歧義。若有新的提法,也要科學界定內涵,對老百姓說清楚、講明白。
2,重點突破。總的全面推進,但一段時間內不可“四面出擊”,集中兵力,突破一、二個問題,斷其一、二指。
3,增量起步。中國動存量很難,可從增量變革搞起,一段時間新人新制、老人老制,必要時作點妥協,以此為基點,撬動存量優化。
4,組織對話。針對不同社會思潮的“板塊碰撞”,建議相關方面主要負責人把不同層面不同認識的代表(特別是所謂“意見領袖”),舉行對話或召開社會協商會議,以尋求共識。
5,穩健操盤。注意“力”的節奏和“度”的把握。要大體保持改革輿論宣傳的連貫性,防止搖擺,須知:在上“搖之毫厘”,在下“擺之千里”。另外,一些措施出臺,要經科學論證,不可倉促推出,防止2013年新年伊始“黃燈”短命法規之類事件重演。
當前改革面臨十分復雜的局面。在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我深感,欲達成改革共識,欲形成改革合力,難度何其大也;在改革即將觸及現有利益格局,甚至矯正某些方面未來利益預期的情況下,我深感,阻力何其大也。為順利推進計,提以上意見,未必妥當,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