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須配套進行
對牽涉面廣、全局性強、復雜交叉的重大改革進行精心梳理,選出一組相互依存的重點改革項目,形成“最小一攬子”的改革方案
南方日報:黨的十八大后您多次說過,向民眾宣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只是重啟改革的第一步。對于下一步的工作,您有哪些考慮?
吳敬璉:根據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改革的經驗,全面配套改革需要完成三項工作,第一,確定體制改革的目標;第二,制定改革的總體規劃和重點改革的方案設計;第三,采取堅決的措施,把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我們現在的工作重點就在于進行第二項工作,做好改革的總體規劃和重點改革方案的設計工作。
南方日報:網上報道,近日您和一些經濟學家聯合倡議重組國家改革委員會,負責提出改革的總體規劃和路線圖。您提出這一建議的意圖是什么?
吳敬璉:網絡上的這一報道有一點誤傳的成分。實際上我的建議是盡快建立一個中央直屬的工作班子,來統籌改革總體規劃和路線圖的設計工作。2012年11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今年晚些時候“明確提出總體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設計改革的總體方案和路線圖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現在時間已經很緊了,所以應當盡快把工作班子建立起來。
當然,我并不反對重建國家體改委,不過那將是一個執行機構而非決策機構。今后改革涉及的不僅是行政部門,還包括黨委、軍隊等部門,所以需要建立一個黨政領導參加、直屬中央的工作班子來進行改革總體方案和路線圖的設計工作。
拿20世紀90年代的那一輪改革來說,為了制定改革的總體方案,即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50條”),中共中央建立了25人的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組長是當時的中辦主任,副組長則由當時中財辦主任和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擔任。另外,中財辦還派出了300人,參加16個調查組赴各地和各部門調查。由于有從80年代中期以后多次進行改革總體規劃的積累,經過6個月的工作,文件起草組比較好地完成了制定總體規劃(又稱行動綱領)的工作,為從1994年開始的全面改革做了方案準備。這一次的總體規劃,沒有上一次那樣多的預先積累,就需要留出更多的工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