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劉曉莊:三農工作的“兩難”問題

2013-03-17 09:16:56 來源:理論網   查看評論 進入光明網BBS 手機看新聞

  農業稅收應該如何合理征免?

  10年前,圍繞農民負擔問題,社會各界反映強烈:農民稅費過多,不堪重負;征稅成本過高,干群矛盾激化;全國農業稅收僅300多億,在全國財政收入中只是“滄海一粟”。有鑒于此,2004年黨中央通過“1號文件”,宣布用5年時間逐步取消農業稅;2005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廢止《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全國不再征收農業稅。

  回顧我國近10年的農業稅收改革歷程,說明減輕農民負擔非常必要,必須堅持,但要把握一個“度”。如今,“開弓沒有回頭箭”,農業稅收改革已經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政府如何向農民集中一部分財力,作為農業和農村公共事務的資金,以更好地服務“三農”,值得探索。

  根據“多予少取放活”的總體要求,從農業稅收與政府公共服務的“取予關系”上,重新認識農業稅收問題,應該實行“三多三少”:

  1.“多享受,少負擔”。參照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體現權利與義務的相輔相成,讓農民“既負擔,又享受”。政府征收少量農業稅,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將錢主要用于完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使農民獲得更大回報和更多實惠,實現利益“雙贏”,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2.“多收多交,少收少交”。按照個人所得稅制度“量能負擔”的原則,以及國家調節社會分配的政策精神,所得多者多繳稅,所得少者少繳稅或免繳稅。隨著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的推進,一些“大農場主”所獲得到的各種補貼多,賺取的利益也多,應按標準向國家繳納一定比例的稅收。

  3.“多反哺,少干預”。美國農民的收入40%來自農業補貼,我國卻不到4%。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已經初步具備了條件,政府應有更大的作為。同時,政府不能過多地干預農產品價格,“CPI一升高,農產品便開刀”,應“有所不為”,產品價格由市場調節,容得下農民多得一點利益。

  農業生產應該如何健康發展?

  我國戶均耕地的經營規模只有7畝左右,是世界上戶均土地經營規模最小的國家之一。不減少農業人口,中國只會越來越窮,所以,必須花大氣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大規模地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盡管如此,我國目前仍有農業生產經營戶1.98億戶,其中純農戶1.67億戶。

  新的情況是,不少農村青壯年被城鎮化建設“席卷一空”,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正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不能不感到擔憂和焦慮。

  中國要“養活自己”,就要解決好未來我國的種地產糧問題。“車到山前必有路”,路在何方?按照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方向,當前主要是盡快實現“三個轉變”:

  1.農業“通才”向農業“專才”轉變。農業經營主體的變化,必然導致農業生產內部的重新分工。全面熟知農業“春播、夏種、秋收、冬藏”的“老把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當務之急。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各有專長的知識技術型“新把式”“橫空出世”,真正擔當起農業經營主體的角色。

  2.小塊“井田”向大面積規模經營轉變。在土地流轉依法自愿、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合企業化規模經營的種養業。與此同時,建立嚴格的準入和監管制度,防止出現“糧地非糧化”的大規模“圈地運動”。

  3.傳統耕作方式向機械化生產轉變。采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鼓勵和支持農戶告別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人鋤牛犁”的傳統耕作方式,采用現代科技和機械化生產手段,不斷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同步。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