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范 周
???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文化建設問題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納入”,二是“列入”,即“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從頂層設計層面進一步確保了文化投入的剛性要求、文化發展的理性和文化建設的常態性;從制度層面進一步夯實保障基礎,重視文化建設的效能化管理;從經濟層面進一步明確文化建設功能定位,把文化納入到國家戰略格局中。
首先,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體現出黨和國家對文化的重視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文化建設成為全國經濟社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方面表明了文化對經濟社會全局發展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凸顯了文化對相關產業的重要影響。作為新興、交叉性產業門類,文化產業不再是“單兵作戰”或邊緣式發展,而是完全融入國民經濟的發展體系中,成為長期性、固定性、先導性規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滲透性、關聯性較為突出,與多個產業存在天然的耦合關系,具有產業融合的深厚基礎和廣闊空間。不僅文化產業自身存在著各門類互相融合發展的趨勢,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外延逐步擴大。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化建設將進一步成為區域進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設計的重要著眼點。新型城鎮化不僅僅是實現農民變成市民的身份轉換,實現田地變成城市街道的環境改變,集約、智能、生態、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將推動城市智能化、文化產業化、信息化的多維度創新。而在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環境下,新型城鎮化也找到了新的發展動力、模式,縣域經濟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要充分重視文化及相關產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文明素質和精神風貌。一方面,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擴散效應;另一方面,發展以人為第一資源、以智慧城市為服務對象、以文化建設為重要訴求點的文化產業,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著力點與突破要點,從而實現文化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的雙螺旋交替上升之路。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產業融合態勢明顯。如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與核心要素所在,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傳播渠道,兩者的融合是產業實現結構升級、提升競爭力、走向互促共贏的必然選擇。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在現代產業發展中的聯動、互動、融合,可以體現在諸多方面,例如旅游娛樂、景區文化傳播、文化紀念品等,通過文化產業的帶動,旅游產業鏈得以拓展與豐富,文化產品得以走向市場,從而實現以文化提升旅游價值、以旅游促進文化傳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實現共贏。
其次,把文化改革發展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進一步明確了政府管理職能,從制度層面保障了文化改革發展的進程。
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政府機構改革的深入,效能建設受到各地政府越來越多的重視。文化改革發展納入各級政府效能考核體系,預示著今后我國文化建設將得到更多制度保障,政府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將加大,各級領導重視程度也會加強;另一方面,把文化改革發展列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是將以往抽象的文化軟指標變為具象可量化的硬性指標。這里所說的硬性指標,既指文化經濟層面,如文化產業占GDP比重,文化產業規模、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等,同時強調文化民生的建設,使廣大群眾切實享有文化成果,實現文化價值。文化績效考核體系是一項新的考核機制,需要國家相關部門進行有針對性的政策制度設計,以達到文化建設量與質的和諧統一,真正實現文化的發展繁榮。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學的文化績效考核體系是關鍵,既要兼顧基本指標和地方性指標,也要注重可操作性。
事實上,以經濟指標為政績考核標準是不全面的,更不能成為政府的指揮棒。全國各地在產業測算中,著重強調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及增速問題。然而,如果將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提到不恰當的位置,作為評判文化產業發展好壞、快慢的標準,這就背離了文化產業的特點和規律。
從公共文化服務角度考慮,目前許多城市的文化建設規劃往往側重于文化場館設施的興建,而較忽略對文化設施建成以后的運行管理和社會功能進行規定與設計。應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日常管理運作機制、服務績效評估機制,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性;從產業發展角度考慮,如何界定現有文化產業,并對各類融合型的新興業態作出前瞻性預測,厘清其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涉及到GDP比重、區域支柱性行業界定等問題,也關乎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科學判定和未來走向。因此,對文化產業行業標準規范的需求格外迫切,這對于判定、規范行業秩序,實現績效管理尤為重要。
縱觀這10年,我國文化建設成就顯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文化產業取得巨大發展,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促進文化發展和繁榮、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成就離不開黨和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和部署。黨的十六大厘清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首次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我國文化領域由此掀起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文化改革與發展進入快速推進的時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文化產業的崛起和發展,成為這一時期文化改革發展的顯著特征。此后,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黨的十八大提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發展目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這也將開辟我國文化建設的新征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文化建設由原來的理論探討發展到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進而成為全國經濟社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凸顯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預示著文化建設一個嶄新時期的到來。
??? (范 周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