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王春光
??? 編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呈現出農業生產綜合成本上升、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城鄉發展加快融合的態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仍然在農村。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多種形式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多層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對于解決好“三農”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村社會組織建設越來越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農業現代化的迫切任務。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農村改革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有效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但還要看到,我國農業生產存在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等特點,再加上人多地少,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從而難以為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以及農民增收提供堅實的組織條件?,F代農業需要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顯然,農村社會組織建設越來越成為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農業現代化的迫切任務。
農村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與作用
在我國農村和農業發展中,農村社會組織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過去的30多年間,農村社會組織有了相應的法律依據和支持,獲得了很好的發展機會。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存在著經濟型社會組織、民非企業組織、自治型社會組織和傳統型社會組織這樣四類社會組織。
所謂經濟型社會組織,是指與農村經濟活動有關或直接為農村經濟提供服務和支持的團體,如,各種合作組織尤其是農業專業合作社。近年來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不斷強調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發展。在這樣的利好政策支持下,我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按照要求,今后農民合作社遍及農業生產、流通、技術設備等很多領域,國家要建立綜合評估體系,構建示范合作社,并從財政、稅收以及經營范圍等方面支持農民合作社的發展,由此農民合作社將迎來大發展的局面,對于提升農業組織化、集約化水平將起到重要作用,也會為農村社會管理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對農村和農業發展來說,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可以幫助農民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更好地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碰到的技術、金融和儲存等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樣的經濟型社會組織是最近幾年在農村發展最快的社會組織之一。
民非企業組織包括民辦學校、幼兒園、敬老院和醫院等,在我國農村,這些組織主要分布在教育、養老、慈善以及娛樂領域,如,農村的幼兒園、敬老院、農民文藝演出隊等。民非企業組織對于改善農民生活、提升農民文化和技能水平、降低生活風險等,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自治型社會組織是我國農村的一類特色組織,是我國農村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事實上也履行著許多行政職能。同時,承擔著發展農村經濟的經濟功能。在村委會統領下,還有糾紛調解組織、老人協會等各種群眾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