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社會”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礎上的社會形態。“兩型社會”的實現需要廣泛的公眾參與。公眾參與“兩型社會”建設,不僅是指通過有關途徑參與和環境有關的決策活動,同時也包括其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踐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理念。公眾參與“兩型社會”建設的積極性來源于民主政治的實現,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氛圍中,公眾才能以主人翁的態度投身公益事業。因此,公眾應該享有依法參與環境管理的權利、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督的權利等。
“兩型社會”是建立在政績觀發生重大轉變基礎上的社會形態。所謂政績觀,是干部對如何履行職責、追求何種政績的根本認識和態度。現階段,仍有很多地區對黨員干部的考核片面強調經濟指標,這導致了“數字出政績,政績出干部”的政績觀的流行,致使因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不考慮所付出的環境代價、能源成本、原材料消耗等因素,使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兩型社會”所倡導的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能有效改變這種不可持續發展的政績觀,使其將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必須堅守的底線,作為衡量發展最大的政績。
“兩型社會”是以廣泛關懷的道德文化為基礎的社會形態。“兩型社會”要求以節約的方式對待資源、以友好的態度對待環境,反映在道德文化領域即為人類關懷的范圍從對人的關懷擴大到對自然的關懷。長期以來,道德關懷的范圍被限定在人與人之間,自然不僅被排除在道德關懷之外,而且成為人類征服的對象。當前,自然資源迅速枯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緊張,促使人類不得不反思自身對自然的態度。人們日益意識到,只有將倫理關懷的范圍擴大到自然,才能徹底改變人類對自然的統治邏輯,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而這也是“兩型社會”所蘊含的道德意蘊。
“兩型社會”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行為文化為基礎的社會形態。行為文化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或群體行為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總和。行為價值觀是行為文化的核心內容,不同的行為價值觀產生不同的行為方式。一直以來,人類是所有價值的中心,是自然界的主人。因此,在這種價值觀指導之下的行為方式,主要表現為人類一味改造和征服自然、無限地向自然索取,導致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破壞、人與自然關系極度緊張。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以人為中心的行為文化,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行為文化,即人類在向大自然獲取財富的過程中,必須以尊重自然的內在規律為基礎,合理、有序地利用自然。
“兩型社會”是以“親自然”的科技文化為基礎的社會形態。科技從誕生之日就被認為是對自然的客觀認識和反映,具有價值中立的特點。然而,作為人類的創造和發明,科技必然承載著人類的價值判斷。當自然被當作人類的征服和統治對象時,科技就成為人類戰勝自然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承載著“反自然”的文化特征和價值觀。與之相反,“兩型社會”蘊含著的是一種“親自然”的觀念,在“親自然”的科技文化下,自然不再是科技的“敵人”,而是科技的“教師”;科技不再是破壞生態環境的元兇,而是成為進行生態建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