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的民生制度規范
構建平等、公益的旅游發展機制,把旅游業打造成人民群眾高質量生活、享受人生的幸福產業,這本身就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歷來所倡導的旅游產業發展指導思想。而要按照民生工程的思路規劃和發展旅游產業,必須首先解決制度規范問題,在制度約束和法律規定上將旅游與民生深度地統一起來。
在這方面,2011年7月山東省在全國第一個發布了《國民休閑發展綱要》,2012年6月,國家旅游局發布了全國性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到目前為止,全國各省級地方政府都基本編制和發布了這方面的規劃綱要。這些綱要的基本編制思路就是將旅游產業發展與民生建設結合起來,特別強調按照民生工程和提高幸福指數的要求規劃和發展旅游產業,旅游發展不能單純強調經濟意義,要特別注重公益意義。
具體來說,一是提出發展國民休閑要以滿足全體人民休閑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休閑制度的設計與保障、休閑設施的開放、休閑產品的開發等,都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市場化與公益性相結合;二是要求堅持統籌兼顧的方法,全面兼顧高、中、低不同收入人群的休閑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使人民群眾都能夠平等地“享有公共休閑產品和服務”;三是要充分尊重公民的閑暇權、休息權,要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鼓勵職工利用休假、法定節假日旅游,包括帶薪旅游;四是要求地方政府必須建設公益性旅游咨詢設施、完善為本地市民日常休閑、游憩、娛樂服務的開放性場所,完善城郊旅游設施建設和服務功能;五是要更加關注特殊群體的旅游休閑需求,要求政府投資的旅游景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老年人、殘疾人、現役軍人、軍隊離休退休干部、未成年人、宗教人士及學生等特定對象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城市公園、科技館等公共文化休閑場所應當逐步免費開放;六是要求降低門檻,使更多的人、特別是低收入者能夠參與旅游,享受旅游。
促進民生旅游發展的措施
創新民生旅游的形式。以低成本和形式多樣化為原則創新民生旅游形式,充分利用節慶活動、民族習俗、宗教儀式、祭奠祭祖、招商活動、體育賽會等方面的機遇,提供多樣化的旅游產品。以消費門檻低,惠及面廣和影響深遠為導向,促進休閑旅游真正走向民間,走向平民百姓。改革旅游產品的價格模式,根據季節和時令,實行靈活多樣的價格,使更多的貧困家庭能夠享受到平時高收入者才能夠享受的旅游產品。在城市大力發展中秋賞月、鄰里派對、社區長街宴、消夏晚會等極具群眾性、公益性的民生旅游和文化活動形式。
提升旅游服務民生的能力。根據國家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要求,一是要全面制定和實施全民旅游休閑計劃,推進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推動旅游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二是要通過農村生態觀光、農業體驗旅游,拓寬貧困和民族地區的非農就業渠道,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三是要積極倡導和推行誠信服務,實行“陽光服務、透明價格、一次收費、全程旅游”;四是要將民生特點突出的旅游形式和產品劃歸基本公共產品均等化的范圍,按照公共產品進行提供;五是各級政府應該對民生旅游的發展進行政策扶持,提供一定的財政、投入和金融政策支持。
選準民生旅游的發展重點。一是在欠發達地區,要側重于當地的旅游資源開發、百姓脫貧致富和增強文明意識。形式可以選擇鄉村旅游、生態旅游、農家樂旅游、體驗旅游等,促進農耕文化、草原文化、風土人情、民族習俗、生態文明與旅游的結合。二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要側重于休閑消費大眾化,并逐漸培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全面推動餐飲、住宿、交通、游覽、娛樂、購物等大眾服務業發展,多樣化、個性化、層次化的旅游產品不斷出現。三是在旅游創新上,要側重于多思考、規劃、支持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旅游產品的發展,如“旅游希望工程”、獎勵旅游、福利旅游、教育旅游、商務旅游、體育旅游等,進一步提高旅游惠民和利民等功能。
(作者系甘肅省委黨校教授 李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