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
???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當不遺余力地推進。但是,民生工作又確實受到各方面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不能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是負責態度,量力而行是科學精神,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盡力而為,就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做好民生工作,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更多的公共財產投入到民生領域,把更多的政府工作精力投入民生領域,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我們要拋棄過去那種“民生投入是純消費”、民生“光投入不產出”的錯誤看法。事實上,對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主要民生領域的持續投入,收獲的將是人力資本的提升、就業質量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后顧之憂的緩解、健康水平的獲得,所有這些都將為經濟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巨大需求和持久動力。可以說,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具綜合效用的投資。
??? 量力而行,就是按照“有多大能力解決多大問題”的原則,合理確定民生工作目標。這既是資源和能力約束的客觀要求,也是民生剛性增長規律下我們應當做出的理性選擇。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別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巨大投入,這就要求政府不能訂立超越經濟發展階段的民生工作目標,而應使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存在著福利剛性增長、水平“容易升不易降”的內生發展規律,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只能穩步進行。如果我們在進行民生建設時不管不顧,提出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不僅會造成工作的被動,還可能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目前,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因此,在確定民生建設標準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向發達國家看齊,而應立足國情、循序漸進。
??? 突破增量改革局限,以存量改革帶動全面改革
??? 長期以來,我國各項改革事業多采取“增量改革先行”、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的模式:從增量改革入手,不斷擴大和優化增量利益,把改革的總盤子做大,不斷鞏固、強化改革的方向;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存量利益有一個“自然消退”的過程,其盤子會越來越小,同時增量利益的一部分“自然沉積”為新的存量利益,存量改革也將漸次展開,存量利益的品質將得到提升優化,最終形成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全面推進、增量利益和存量利益協同改善的局面。改革開放以來,增量改革優先、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在一些地方和領域不乏成功的操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改革成績,最典型的就是人們常說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的工作方法。
??? 但是,增量改革遵循“先易后難、不動存量”的邏輯,也存在一個內在的矛盾——存量利益群體的力量難以受到有效約束,他們雖然未必極力反對改革,但他們有可能強力介入增量改革,并將增量改革形成的增量利益掌控在手中。這樣一來,不但傳統存量利益群體對改革的阻力仍未能消除,新興增量利益群體由于已經成為既得利益者,無形中也轉變成了阻礙進一步改革的力量。這種可能性在教育、收入分配以及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都不幸部分地成為現實。當前,我國整個改革事業以及民生改革都已經進入深水區,改革戰略亟須作出重大調整,由增量改革優先、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的模式,轉入突破存量改革瓶頸,以存量改革帶動全面改革的模式。在這過程中,需要相當的勇氣、智慧和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