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執筆:李正宏
??? 通過健全相關制度,創造資源節約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引導建立資源節約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社會運行模式,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根本途徑和有效方式。
運用市場機制淘汰資源低效利用的生產方式。運用市場機制并輔之以產業政策促進資源節約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促進資源節約的基本途徑。首先,完善動力機制。技術創新對于資源高效利用起決定性作用,應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鼓勵、支持力度,推動創新型企業發展,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公平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應健全破產制度,通過市場淘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企業,盡快改變過剩產能長期難以壓縮的局面,促進高效企業發展。其次,完善協調機制。完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公平交易機制,引導資源在部門間和地區間合理流動;發揮市場價格信號的作用,引導企業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生產。第三,完善約束機制。健全相關法律,明確規定資源節約的總體要求和具體內容,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通過明晰產權,促進市場主體自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完善信用體系,使誠實守信的市場主體節約交易成本。及時披露企業的資源耗費信息,加強社會監督。第四,完善補充機制。補充機制就是用政府宏觀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彌補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缺陷。宏觀調控應以財稅、金融和產業政策等經濟手段為主,遵循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促進資源向高效企業集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制定嚴格的產品標準。產品標準具有強制約束力,對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資源耗費具有重大影響。首先,提高產品的質量標準。應進一步梳理和健全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向世界先進標準看齊,以提高產品質量、延長產品使用壽命、降低產品維修成本。用產品質量標準引導產品及其生產過程技術水平的提高,以降低資源耗費水平。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提高缺陷產品的賠償標準,調動消費者監督產品質量的積極性。其次,強化資源約束和環境保護標準。通過建立嚴格的資源約束和環境保護標準,淘汰落后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控制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能源耗費和污染物排放;促進廢舊物資回收處理,實現資源的再利用。第三,規范產品的外觀標準。盡量縮小產品的體積,便于包裝和運輸。統一電源線、充電器、電池等配件規格,提高產品配件的通用性。產品的包裝應以保護使用價值為目的,嚴格限制豪華包裝,堅決禁止虛假包裝。
形成節儉的消費風尚。道德風尚是一種無處不在的非正式制度。節儉的消費風尚能夠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從而引導企業的生產方式。應倡導文明消費,盡可能減少一次性產品消費,實行一次性產品有償使用制度,可對部分一次性產品征收環保稅;倡導耐用消費品理性更新換代,減少浪費;倡導交換或捐贈閑置物品,變自己的無用之物為他人的有用之物;大力宣傳節水、節電、節油的知識和操作技巧,形成良好的資源性產品消費習慣;倡導文明、節約消費公共產品。應倡導健康消費風尚,鼓勵健身消費,引導健康休閑,宣傳科學飲食,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既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又減少醫療資源耗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