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河北阜平縣顧家臺村村民顧成虎家了解情況
“群眾”二字在人民公仆心中有多重?
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需要凝聚起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而凝心聚力的法寶就是堅定不移走好群眾路線。要樹立發展依靠群眾,發展為了群眾,發展成果由群眾共享的“大群眾觀”,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從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國家治亂的平衡砝碼:民心失,則社會亂、政權失;民心固,則風氣正、吏治清、政權穩。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根本。作為人民公仆,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就要撲下身子甩開膀子為人民服務,做到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通過實際行動提高政府公信力,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國家理想。
傾聽基層意見,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落到實處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句本是百姓感謝黨,感謝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至理名言,如今也適用于我們的黨和領導干部。正是有了廣大群眾的支持,中國共產黨才得以在92年的崢嶸歲月里實現解放中國,建設中國,沒有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我們的黨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執政地位。在當代,我們的黨也要學會感恩。感謝群眾,就是要讓黨一切為了群眾,為了一切群眾。這也是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
深入群眾,傾聽基層意見,為改進作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添了許多正能量。接接地氣,充充電,可以讓黨永葆青春,永葆活力。總書記的率先垂范,為全國的干部樹立了榜樣。只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群眾利益作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真正鞏固執政之基,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應有之效,實現預期目標。
“官心”不得“冠心病”需要出去“走兩步”
沒有真實的見證,沒有切身的感受,沒有辛苦的經歷,就沒有對民眾的理解、貼心、知性。只有經歷了底層社會的真實,感受了底層社會的勞苦,才會有那種在心靈深處的感動。因為有了對最真實社會的認知,才會“愛著你的愛”,才會“夢著你的夢”,才會有了為了百姓的擔當,才會有了對社會的責任,才會有了前行的動力,才會少了踩腳跺頭的寒冷,才會少了車輪滾滾,才會少了夢里都想喝小米粥的尷尬!
習總書記的“帶著思考走”有何深刻內含?
只有揣著問題來,才能帶著思考走。基層是個“中國結”,看似雜亂無章、一團亂麻,實則脈絡清晰、涇渭分明,如果擔心受“麻”纏繞、被“結”所困,就會心敲“退堂鼓”、高掛“免戰牌”。鄧小平同志早有斷言,“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少”,基層大量問題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關鍵是要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就是責任,問題就是方向,問題意識本身就是日常工作的實踐問題。領導干部下基層必須著眼問題求落實、揭露矛盾謀發展、瞄準不足抓改進,才會捋出雜亂無章的“麻頭”,化解千頭萬緒的“心結”,贏得人民大眾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