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磊
集中政策,集中財力,充分借助市場化手段加快辦成幾件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的大事實事,既是高質量擴大內需的最佳選擇,又是穩當前、利長遠的重大舉措
近日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提出,棚戶區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2013年至2017年,將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可以預見,棚戶區這塊民生“短板”將加速補齊。
除了“增加財政補助”、“加大銀行信貸支持”、“優先供應土地”、“落實稅費減免”等組合政策,該意見還對引進民間資本放大“尺度”,甚至鼓勵企業和群眾自籌資金支持棚戶區改造。這樣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讓民營資本看到了民生工程的盈利空間。
解讀這份意見,可以領會新一屆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政府不會再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來穩增長,而是更注重統籌施策,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努力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具體來說,相比那些為了GDP好看而建設的政績工程和建后閑置的形象工程,棚戶區改造是在保障民生的基礎上擴大內需,這樣的投入符合“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要求,是高質量的內需。據測算,年均200萬套至300萬套棚戶區改造建設,可每年拉動投資2000億元至3000億元。如果持續5年時間,這不僅可以有效改善困難群眾住房條件,還可以助推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棚戶區改造的關聯度高,帶動力強,不僅能拉動鋼鐵、建材、家電、家具、運輸、能源等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還能幫助過剩產業去產能、去庫存,可有效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同時,棚戶區改造將形成大量的公益性住房,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品房價格上漲,有利于房地產市場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還應該看到,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過程必將增加大量就業崗位,有效拉動就業,為守住經濟下行的“就業底線”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讓棚戶區居民住上寬敞明亮的優質住房,是實現財富合理再分配,讓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并能夠凝聚全社會的改革共識,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推動改革的合力。
結合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政府正著力集中政策,集中財力,并盡可能通過金融稅收等經濟手段加以調控,引導民間資本等市場主體參與其中。加快辦成幾件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的大事、實事,這既是高質量擴大內需的最佳選擇,又是穩當前、利長遠的重大舉措。有理由相信,隨著更多像棚戶區改造、節能環保、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這樣的民生工程的實施,我國內需市場將進一步打開,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步伐將不斷加快,廣大群眾將得到更多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