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趙 揚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影響著社會各個層面,無疑也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深刻變革:一方面,大學生群體深度融入網絡,并在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管理者、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還深受傳統德育工作理念、方式及內容的影響,尚未適應網絡及大學生自身特點的變化節奏。
認識網絡:高校德育工作面臨新形勢
學生實時在線——“第三課堂”蓬勃興起。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具有鮮明的“數字原住民”特質。他們的關注點、興趣點與興奮點都在網絡上,善于通過網絡展現個性、交流思想和表達訴求。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持無線終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利用海量的微型網絡應用不受地域限制地遨游網絡世界。在這樣的形勢下,網絡逐步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第三課堂”。這個課堂沒有教育者“點名、考勤、計學分”,但大學生“到課率”非常高。這對傳統以教師授課為主的“第一課堂”和以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為載體的“第二課堂”形成鮮明對照。“第三課堂”的出現,顯然讓德育工作場域發生重大變化,從傳統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轉向虛擬化的數字網絡空間。
學生社交連線——新興媒體深受喜愛。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革新,基于Web2.0技術的社交化新興媒體風靡網絡,成為大學生網絡生活的重要載體。這些社交化新興媒體具有極強的功能拓展性和優質的應用體驗度,基本實現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娛樂等交際需求的全覆蓋,已成為學生交流情感、探討話題、傳播觀點、獲取知識的習慣性方式和途徑。對于高校德育而言,傳統工作方式、途徑和載體面臨轉型。
學生思想連線——多元思想備受推崇。當前,海量網絡信息裹挾著多元價值觀與文化觀,在網民的解讀與分析中激蕩交鋒,對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取向、道德行為等造成深遠影響。在全球化思潮盛行的背景下,西方價值觀、人權觀、利益觀等意識形態通過網絡紛紛滲透到國內各種網絡媒體、網絡論壇,對傳統高校德育的理念和內容形成強大沖擊。從某種程度上講,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源頭。
置身網絡:高校德育工作遭遇新挑戰
“第三課堂”——挑戰高校德育主導陣地。在“第三課堂”中,教師角色的缺失,無形中助推了“網絡意見領袖”的成長。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特別是遇到困惑時,往往不是向身邊的老師、朋友尋求幫助,而是習慣于在第一時間打開“網絡意見領袖”的博客、微博,研讀他們的觀點或者評語,從中尋找合理的解讀與剖析。“網絡意見領袖”的公開言論和意見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學生網民對于現實問題的態度、觀點、情感與價值判斷,引領著大學生的思想脈搏。“網絡意見領袖”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引領”以及教育主體在“第三課堂”的“失聲”,對高校網絡德育陣地的建設提出了緊迫要求。
新興媒體——挑戰高校德育傳統方式。目前來看,高校為大學生和教師提供的校園網絡互動社區平臺極為有限,并且在系統功能、技術優勢、使用感受上均無法很好地契合大學生豐富的網絡生活需求。與此同時,一些社會網站開始切入學生與教師、家長與教師、家庭與學校的網絡互動空間,這類社會教育類網站,在一定程度上已跨越了校園圍墻的“藩籬”,整合了學生、教師、家長等實際需求,提供了優質的互動服務平臺,吸引了大量忠實用戶,在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賺足了“眼球”。這些網絡新興媒體改變了大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習慣,讓大學生能夠主動尋求基于興趣的信息內容,從而使傳統德育方式失去原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