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之后,近日我國又與瑞士簽署了同歐洲大陸國家的首個自貿協定,擬對中瑞之間大部分出口產品實行零關稅。更開放的市場,意味著更高水平的競爭。隨著對外開放深度、廣度的不斷拓展和越來越多自貿安排的“開花結果”,中國企業必將進一步從“小舞臺”走向“大世界”,在更公平環境下與全球企業“同臺競技”,此間充滿機遇,亦充滿挑戰。
深度開放是世界潮流。盡管全球經濟前景撲朔迷離、多哈談判陷入僵局,但貿易自由化深入發展的總趨勢未改,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安排持續快速增長,且自由化標準更高、涵蓋范圍更廣。2012年底,“歐洲經濟貨幣聯盟”路線圖達成,歐洲更緊密的一體化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今年3月中旬,日本宣布加入TPP談判,下旬又與歐盟就啟動雙邊經濟伙伴協定談判達成一致。我國在與瑞士簽署自貿協定之前,今年4月還與冰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中國與澳大利亞、中國與挪威等更多自貿談判也在進行之中。未來,這一開放勢頭會更加強勁。
開放創造機遇。這些年,中國企業飽受關稅壁壘等各種保護主義之苦。據WT0統計,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第一對象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遭受貿易伙伴實施的保護措施數量,遠高于其他主要出口國,甚至高于歐盟27國之和,2012年我國出口產品共遭遇7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77億美元,同比增長369%。加快推進區域與雙邊自貿區建設,實行更高水平、更為全面的開放,對于搬走橫亙在中國企業與全球市場之間的貿易保護“大山”,對于中國企業公平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無疑是一個巨大利好。
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是市場愈開放,競爭愈激烈。更開放的市場,隨之而來的是更少的關稅保護、更多的市場調節。沒有了關稅的“保護”,所有的企業,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待遇”將變得一樣:活下來的唯一途徑就是提升競爭力。沒有競爭力,沒有“與眾不同”的“本錢”,就不會受到人、財、物等各種市場資源的青睞,也就不會有消費者埋單,因為在更高水平的開放競爭條件下,資源有更多選擇,消費者有更多選擇。不能說因為是國內產品,市場就偏向一些,政府采購就傾斜一些。能否占領市場的關鍵在于產品的價格、質量與服務等一系列硬指標。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們不少企業的競爭力確實有了大的提升,今年《財富》世界500強中國上榜企業數量再創新高就是一個明證。但也要注意到,仍有不少中國企業的競爭力靠的是“壟斷”,靠的是財政的“無私支持”,靠的是“粗放投入”,甚至靠的是“跑關系”。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推進和企業競爭環境的變化,這些企業的日子恐怕越來越難過了。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初,我國一些企業也曾遇過開放帶來的挑戰。根據當時入世協議,我國不僅大幅削減了進口關稅,而且在入世前后逐步開放了外貿領域各項經營政策,一時間“狼來了”讓眾多曾長期依附于傳統體制的外貿企業遭遇空前壓力。但10多年過去了,我國許多產業不但沒垮掉,反而抓住了開放機遇形成了競爭優勢,歸根到底就是一個“變”字。企業正是及時轉變了發展模式,才在開放中把握住了競爭主動權。當前,中國又站在新一輪對外開放的起點上,開放的力度會更大,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會更大,我們的企業一定要積極行動起來,做好迎接深度開放的準備,在轉型創新中謀發展,在“與狼共舞”中加快邁上更高臺階。(馬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