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什么樣的消費率是合理的呢?
記者:現實生活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一邊是國內消費品市場總體疲軟,一邊是中國人狂購奢侈品的頻頻報道。2012年海外代購的市場規模達到了483億元,貝恩公司發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也顯示2012年中國消費者購買了全球1/4的奢侈品,美國商務部預計到2016年中國將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旅游客源國。我們應當怎么認識和理解國內外市場的這種背離?
王雪峰:這主要是基于我國擁有的龐大人口規模和已經出現的一批具有較強消費能力的先富群體和相對富裕群體。無論從消費基礎還是消費能力來看,中國正處在由潛在市場向實際市場轉化的階段,但國內消費品市場卻相對低迷,消費實際增長呈放緩態勢,這說明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能力或者流于海外,或者有所抑制。這實際上是供給出了問題,隨著收入水平提升,人們對于產品質量、工藝、品牌有了更高要求,但這部分要求卻沒有被很好地滿足,自2003年以來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始終不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國消費市場的有效需求已經提升而有效供給相對滯后。而在外部市場,我國大批生產企業無序競爭,產品低端、同質化嚴重,近10多年我國一直是遭遇反傾銷指控的第一大國,并且針對我國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以及其他制裁措施還有增加的趨勢。我國的消費問題主要是生產結構引致的內外部市場失衡和各自的供需結構錯位問題。
記者:如果說消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需求不足或者供給過剩,那么長期以來人們所認定的我國消費率偏低的判斷是否需要重新審視?
王雪峰:消費率偏低的觀點是怎樣提出的呢?很多專家學者是將目前消費率與我國歷史數據、與其他國家或與國際經驗標準,比如“錢納里標準”,進行比較得出的。但運用比較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對象應具備相似性和可比性。如果忽略不同經濟體在技術發展水平、經濟增速、人口結構等重要指標上的差異,一味地比較消費率這一單一指標,得出的結論是靠不住的。特別是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外需在總需求中的占比從1993年的12.32%達到了2006年的21.36%,進口占總供給的比重從1993年的14.49%達到了2006年的19.35%,消費與投資在過去封閉條件下的比例關系已不再成立。因此,如果不考慮開放條件下消費市場的結構性特征,簡單提出消費率偏高或者偏低是不科學的。
記者:在開放條件下,由于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拓展引致產銷出現分離,這需要在國際市場上重新實現平衡。我國是生產制造業大國,產銷關系的國際化必然相應要求投資率高企和消費率走低,這與我國長期經濟高速增長和外向型的經濟結構是吻合的,也是目前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生產力水平的體現。那么,什么樣的消費率符合我國發展實際,衡量判斷的標準又是怎樣的?
王雪峰:判斷標準就是理論消費率,是在一定生產技術水平下,由經濟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資本存量和凈出口等因素決定的理想狀態下的消費率。我們知道,大家常用的實際消費率是由眾多的消費個體在一定的制度約束下,依據實際收入、消費意愿和消費習慣等集體的決策組合決定的消費率。這兩個消費率處在同一經濟體中,只是決定的機理不同,因此具有可比性,理論消費率可以作為判定實際消費率高低的基準。在理論消費率的基礎上,分別加上和減去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預期值所得到的區間,就是消費率理論上的合理區間?;谏鲜鏊枷?,我們通過構建理論消費率決定模型,對1992年到2008年的消費率的理論值和合理區間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該期間實際消費率與理論值相比,在1992—1995年偏高,1996—2004年偏低,2005年基本相等,2006—2007年偏高,2008年又稍偏低,是以理論值為基準的上下波動形態,實際消費率均值僅比理論均值高出0.33個百分點,位于合理區間內。
記者:也就是說長期以來我國消費率基本是在合理區間內波動的,如果依據“消費率偏低”觀點盲目刺激消費可能會適得其反,這是因為實際消費率的提升空間已很有限。因此,消費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是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是調控的目標而不是手段。但從長期看,消費率持續下降所帶來的風險卻不可忽視。因為在經濟體系中,消費相對穩定,而投資波動性較強。隨著開放條件下消費率不斷下降,消費穩定內部經濟的能力被弱化;同時,投資率的提高又強化了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增強了經濟波動的風險。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市場的需求大幅減少,直接沖擊了我國外向型經濟部門,企業開工不足、盈利能力減弱,就業增加和工資增長都受到制約,進而又對我國內需造成不利影響,暴露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脆弱性。
王雪峰:因此,我們既要避免盲目采用刺激手段“拔高”消費,又要積極構建提振消費的長效機制。出臺相關調控政策應該從短期、中期和長期出發。短期來看,主要政策目標是熨平經濟波動,而且國民消費意愿和習慣具有很強的慣性,應該以實際消費支出能力為基準,努力使理論值接近實際值。在消費偏低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調低經濟增速目標,以分配更多的資源用于消費。從中期來看,可以理論消費率為基準,根據實際消費率偏離的方向和程度制定相應政策。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要著眼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結構調整,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單位勞動和資本的產出能力,提升整體生產技術水平,切實提升有效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