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少數民族村寨,我想看的不是表演,是生活。
貴州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有的地方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旅游開發,在旅游圈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前些日子去貴州東南部的民族村寨訪問,在感動于當地風土人情之余,我對這些村寨旅游的可持續性也有一些擔憂。
我去的地方是一個搞旅游有些年頭的苗寨。在網上搜搜,有大量的關于這處村寨的旅游信息。客觀上說,此苗寨在旅游開發上有獨到之處,在滿足旅游的需求之外,也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以保證當地人的經濟收益。比如門票收入的15%歸村集體所有,村戶獲得這部分收入再分配的比例,根據的是自身的建筑保護和衛生情況。
按理說,這些規范保證了村民在旅游開發浪潮中的一些基本權利,也令整個村落的外觀不會因此受到破壞。但事實卻不容樂觀。
首先,村落的外觀在變化。新的建筑已經不再依據傳統的木結構形制,而是以磚石或混凝土為基礎,在外面“包”上一層木頭,以保持建筑群落外觀的一致性,遠遠看去,與傳統民居在外表上沒有什么差別。僅從建筑工藝上看,這樣的新方法無可厚非,但如果從村落景觀角度而言,大量以旅館住宿為功能的新建筑的出現,導致當地人世代耕種的農田面積急劇縮小。
旅游大開發,不種地也能掙錢,誰還會去種田呢?不種田了做什么?旅游開發者給出了答案:表演。
未進大門,便看到了在景區門外的廣場上排成一個大圓圈的苗家人在跳舞。據說,當地村民每次參加這種迎賓活動都能獲得十幾元的勞務費。由于當日日照強烈,幾乎所有的表演者都打了一把遮陽傘。仔細湊過去端詳,看到的卻是一張張有氣無力的面孔。絕大多數的舞蹈者是中年婦女,在刺眼的烈日下,純粹應付地邊跳邊皺眉頭。
是的,烈日炎炎,十幾塊錢,不過是個供人參觀的擺設,何必硬要擠出一臉笑容呢?也有人會說,只要生活富裕了,收入增加了,犧牲一點傳統和精神又能如何呢?我覺得,這個問題要這樣問:這種富裕的生活,是不是可持續的?這樣的收入增加,能不能惠及子孫后代?
從經濟角度而言,旅游設施的建設必然導致大量農田的消失,也導致當地人傳統生活方式的變化,短期內帶來的經濟收益是顯而易見的。但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這些變化都是以“旅游業能夠延續”為基礎的。而旅游業的延續,依賴的是游客的興趣。那么,旅游業真的能夠延續嗎?游客真的能夠一直對你感興趣嗎?
問題的核心在于,游客的需求是什么?是建筑?是人?還是別的?我想,民族村寨的真正價值在于人及人所從事的生產、生活活動與自然和建筑的完美結合。如果游客是為這種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所吸引,那么過度商業化必然導致越來越多的潛在游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