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仲陽
我國生態赤字大,欠賬多,生態紅線設置高于現有資源量,就是為了倒逼我們加快生態修復、保護環境
近日,國家林業局啟動生態紅線保護行動,劃定了林地和森林、濕地、荒漠植被、物種四條生態紅線,其中要求全國林地面積不低于46.8億畝,森林面積不低于37.4億畝,濕地面積不少于8億畝,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恢復荒漠植被不少于53萬平方公里……
稍加分析,不難發現,這幾條生態紅線大多高于我國現有資源量。一般而言,紅線設置大都低于現有“家底”,生態紅線為何要高設?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我國生態赤字大,欠賬多,生態脆弱地區已占國土總面積的60%以上,現有的生態狀況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相比,差距較大。近些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少地方的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如果過分消耗資源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及時轉型,生態保護、治理和修復不盡快加力,藍天、凈水、新鮮空氣等優質生態產品,將在越來越多地區日益成為奢侈品。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直面我國生態透支嚴重的現實,高設生態紅線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它是永續發展的保障線,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人民生態需求的底線。高設的生態紅線倒逼我們通過努力盡快改善生態,進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
生態紅線雖然高于現有資源量,但通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以森林面積為例,根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4—2008年)結果,我國現有森林面積29.25億畝,近些年我國每年造林八九千萬畝,照這個勢頭,再過幾年就能達到37.4億畝的紅線。
但另一方面,必須看到,我國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狀況惡化的趨勢還在繼續。在發展沖動和政績推動驅使下,不少地方還在繼續透支著本已脆弱的生態,林地、濕地等還在被亂征濫占不斷蠶食,空氣、土壤、水體等污染還在進一步加劇……
如何扭轉這種勢頭?改變還得下猛藥。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強調,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嚴格的制度約束、嚴密的法治,自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力保障,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落實完善。各級領導干部也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增強堅守生態紅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筆者不久前去延安采訪退耕還林,對市長梁宏賢的一番話印象深刻。“延安的退耕還林工作已經做得很好,繼續干好,政績效應并不明顯,但它事關留給子孫后代一個怎樣的延安,所以絲毫不能懈怠。”正是有了這樣的政績觀,延安的領導干部一任接著一任干,退耕還林14年,林草覆蓋度提高21.7%,不久前在國家政策還沒明確的情況下,又自掏腰包30億元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經濟指標上去了,生態環境惡化了,人民群眾連暢快呼吸都不能,這樣的發展有何意義?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增長和發展,是經不起歷史檢驗的虛假繁榮。我們的領導干部,要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對人民群眾負責的高度,嚴格樹立紅線思維,為建設生態環境良好的美好家園不懈奮斗!(顧仲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