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戰略與政策分析研究所研究人員、國際關系學博士 胡 勇
編者按:近期,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博士訪問中國,并受到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會見及宴請。在這場別具一格的家庭式、“莊園式”相會中,江澤民和基辛格共同回顧了中美關系的發展歷程。就此,光明網記者約請了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戰略與政策分析研究所的胡勇老師從歷史縱深的角度來談中美關系的歷史定位演變及其現狀。
論點摘要: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提出是對中美雙邊關系定位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新型大國關系這個命題本身就極具開放性、創造性和靈活性。
●1972年以來的中美關系史就是中美探索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歷史,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過去40多年中美探索和創新相處之道的邏輯延伸和必然結果。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一個兩國共同奮斗的目標,而不是中美關系的現實,中國主動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非常及時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還在構建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對困難要有足夠的估計,對于中美關系的起起落落仍然要有心理準備。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戰略與政策分析研究所 胡勇
一、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提出
自從中國新一屆政府上臺以來,中國外交更加積極主動、特點鮮明,顯示了更強的信心和行動力。其中有兩個關鍵詞非常引人矚目。一個是“戰略伙伴關系”,今年以來中國先后同秘魯、澳大利亞、塔吉克斯坦、斯里蘭卡、墨西哥、白俄羅斯等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或者將雙邊關系提升至“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據媒體的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至少與54個國家建立了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其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達到了39對。另一個關鍵詞是 “新型大國關系”,核心自然是中美關系。繼6月上旬中美元首安納伯格莊園峰會達成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共識后,不久前結束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又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注入了不少實際內容。
但十分吊詭的是,在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之前,中美關系的官方定位僅僅是“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這個表述遠遠落后于中國與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印度等其他世界主要國家和歐盟、東盟、非盟等重要國家集團或國際組織的關系描述。只相當于中國與牙買加(友好伙伴關系)、匈牙利(友好合作伙伴關系)、斐濟(重要合作伙伴關系)等中小國家的關系層次。這與中美關系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的國際政治現實是不相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