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2013-08-05 14:43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查看評論

二、中美關系定位的歷史演變

從某種程度上說,1972年以來的中美關系史就是中美探索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歷史,這從中美關系定位的一波三折中可以得到充分體現。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打破了中美關系的堅冰。后來有學者指出:“那時,雙方的關系還談不上正常,但從今天視角來看,兩國超越意識形態差異和社會制度對立、基于國家安全利益和國際斗爭需要而相互借重和支持,本身就是一種新型關系”。1979年中美關系終于實現正常化。出于共同應對蘇聯威脅的戰略考慮以及各自國內的政治經濟需要,中美關系在建交后的最初十年總體發展平穩,兩國在許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都取得了重要進展。特別是中美建交之初,兩國在戰略領域展開了初步合作,美國甚至決定向中國出口戰術性防空雷達、運輸用直升機、早期預警雷達天線等軍事裝備和某些軍民兩用技術。但是美國官員也明確指出:由于兩國存在價值觀等方面的根本差異,“除非出現對我們兩國共同利益的直接攻擊,我們將是朋友,而非盟友”。面對臺灣問題(彼時主要是軍售)對中美關系的沖擊,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也承認中美關系還沒有進入“成熟階段”。應該說,這些判斷都是準確的。

1989年后,中美關系迅速惡化。蘇東劇變又使兩國關系的戰略基礎消失,中美關系在90年代上半期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直到臺海危機使中美險些兵戎相見后,兩國才開始共同努力改善雙邊關系。1996年7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萊克訪華,宣告中美恢復戰略對話。1997年上半年,美國戰略界就對華政策進行了一場大辯論,結果支持改善中美關系的力量有所壯大,謀求與中國的合作成為美國國內的共識(盡管非常脆弱),從而為接下來的中美元首互訪和中美關系重新定位創造了機遇。

1997-1998年,江澤民主席和克林頓總統實現互訪,標志著中美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7年7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杰致信中國國務院外辦主任劉華秋,表示美國希望“使兩國關系從單純的接觸和對話上升為戰略伙伴關系”。美國政府發出的這一重要信號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重視和響應。同月舉行的中美外長會晤一致認為江澤民主席訪美“對中美建立面向21世紀的戰略伙伴關系具有重大意義”。1997年秋天,江澤民主席成功出訪美國。中美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為雙邊關系描繪了發展前景和努力方向。隨行的錢其琛外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中美關系重新定位是此訪的最重要成果。

對于“中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克林頓總統強調“中國的穩定、開放與同鄰國的和睦共處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美國助理國務卿幫辦謝淑麗則認為它“為兩國關系確定了一個全面定義和框架,從而為未來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錢其琛外長的解釋是:“這并不是一種結盟關系,冷戰結束之后,世界正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各大國希望建立相應的合作關系。……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現在中美要努力建立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是為了發展經濟、貿易等方面互利合作。我們希望所有大國都能在世界走向多極化的形勢下,建立一種不互相敵對、不互相對抗的新型關系,這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這可能也是冷戰結束后大國之間關系的一種新的方式”。江澤民主席在11月14日向黨外人士通報訪美情況時指出,建立中美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主旨是不搞對抗,相互友好,加強合作。這種關系包含三層意思。第一,兩國應該是伙伴,而不是對手;第二,這種伙伴關系是建立在戰略全局上的,而不是局部的,是長期的,而不是權宜之計;第三,這種戰略伙伴關系是建設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更不是為了謀求霸權。用著名的中美關系專家倪世雄的話說,中美確立的戰略伙伴關系就是一種不對抗、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大國關系。

然而,中美建立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作為探索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嘗試,在實踐中并不成功。雖然兩國領導人堅稱中美戰略伙伴關系只是一個努力的方向,但還是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反對者認為日本和韓國才是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伙伴。中美之間分歧非常嚴重,中國不但不是美國的戰略伙伴,還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用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的話說:“真正的戰略伙伴應該具有非常相近的世界觀、戰略利益、政治制度以及制度化的信息共享和軍事關系。據此標準,法國和美國盡管有分歧,但它們可以是戰略伙伴,也是前盟友;新加坡和美國的關系也符合這些重要標準。而中國和美國卻持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戰略利益、對立的政治制度,更不存在什么信息共享,軍事關系也是可有可無”。1999年發生的“炸館事件”對于中美建立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的努力是一次沉重打擊。盡管尚慕杰大使等美國官員事后強調中美仍有可能建立一種戰略伙伴關系,但這個“超前”的定位已經開始慢慢淡出中美關系的話語體系。

2001年1月,被美國新總統小布什提名為國務卿的鮑威爾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對中國做了一個新的定位:“中國不是戰略伙伴,但中國也不是我們無法回避和不可轉變的仇敵。中國是一個競爭者,一個地區性的潛在對手,但它也是貿易伙伴,愿意在我們兩國都有戰略利益的地區合作,如朝鮮半島。中國具有所有上述這些特征;但中國不是敵人,我們的挑戰就是要繼續讓中國保持這樣”。同年3月,中國總理朱镕基對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作出回應:“美國新政府的一些高級人士認為,中美雙方所確定的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的戰略伙伴關系是不對的,應該改為競爭對手關系。但是他們也認為,競爭對手不一定是敵人。所以,我認為這個問題還需要溝通,關鍵是怎么理解戰略伙伴關系。我們所講的戰略,就是長期穩定的意思。……我很高興聽到鮑威爾先生講,中美雖然是競爭對手,但是在貿易方面還是伙伴。而且他也認為,在其他領域中美也應該進行合作。因此,我看這個分歧不算太大。我贊成布什總統說的,中美兩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有利于構筑21世紀。我也相信,中美兩國近16億人民之間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系,一定會有利于全世界60億人民之間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自此,“中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正式退出舞臺。

2001年10月,在美國發生“911事件”的特殊背景下,中美元首在上海舉行會晤,并確立了“建設性合作關系”的中美關系新定位。雖然這個定位比“中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的表述相去甚遠,但至少遏制了4月撞機事件以來中美關系的下滑趨勢,并且突出了中美在反恐和經貿問題上展開合作的重要性。2005年9月21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發表了一個關于鼓勵中國成為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的著名演講,表明美國認識到21世紀的中美關系不同于傳統的大國關系。雖然美國不認可中國是戰略伙伴,但中美關系顯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內涵。因此,2005年和2006年中美先后啟動高層戰略對話和戰略經濟對話。

2006年4月,胡錦濤主席訪美,與布什總統確定“全面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的兩國關系發展方向。2009年4月,胡錦濤主席與美國新總統奧巴馬在倫敦舉行首次會晤,雙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2009年11月,奧巴馬總統訪華,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重申致力于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并將采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伙伴關系。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對美國進行回訪,雙方在聯合聲明中除了重申致力于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外,還對兩國關系作出了新的定位: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有中國學者認為這一提法給長期處于“非敵非友”模糊狀態的中美關系以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定位,“既是對中美關系過去40年的總結,更是對未來關系發展的展望,成為指導中美關系下一步前進方向的重要框架”。值得注意的是,聯合聲明中寫進了這么一段話:“兩國領導人認識到,中美關系既重要又復雜。中美已成為不同政治制度、歷史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發展積極合作關系的典范”。在此基礎上,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這一命題的提出也就比較順理成章了。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