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王 前
機體哲學從哲學角度思考各種機體的性質、結構和演變規律。近代科學興起之后,機械論世界觀一度占據主導地位,“機器”被認為比“機體”更為根本。但是,從萊布尼茨、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到德國哲學家漢斯·尤納斯等人,機體哲學研究一直在延續。當代科技、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展現了對機體哲學新的時代需求,因而有必要重新審視機體哲學研究的當代價值。
一
機體哲學研究的當代價值首先體現在本體論領域。受機械論世界觀的影響,人們看待機器、工具和各種產品時,首先想到的是其物理和化學性質,較少關注人類自身機體特征對機器、工具和各種產品結構、功能的影響或嵌入。實際上,一些學者早就指出機器和工具已經被人類以各種方式賦予機體特征,如19世紀德國技術哲學家卡普認為工具是人類的“器官投影”,馬克思認為工具是人類的“器官延長”,20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蓋倫認為工具是人類的“器官補償”和“器官強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機器帶有越來越多的機體特征,“機器”與“機體”的傳統鴻溝正在縮小。機器和工具都可以視為不同程度的“人工機體”,它們區別于純粹的自然物,是人類將自身機體特征通過實踐賦予自然物的結果。
人類還將自身機體特征通過實踐賦予社會組織結構以至思想觀念體系,這就出現了各種“社會機體”和“精神機體”。前者包括家庭、家族、社團、政黨、國家等;后者包括各種知識體系、心理結構、語言系統、游戲規則等。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范式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正是因為它們研究的是“社會機體”和“精神機體”,而不是純粹的自然界。然而,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仍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對“社會機體”和“精神機體”的認知,比如,盡可能用量化指標考察“社會機體”和“精神機體”的特征,注重實證調查和效益分析等。西方近代機體哲學曾從機體角度考察事物的存在方式,如萊布尼茨的“單子”是具有機體特征的精神事物的基本單位,懷特海用“過程”和“事件”取代機械論世界觀的“廣延”和“實體”作為思考的出發點。但是,機體哲學尚未在影響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范式上發揮主導作用,一個可能原因是機體哲學的本體論研究還不夠充分和深入,在解釋各類“機體”特征和相互關系方面還存在問題。機體哲學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技術實踐的本質,揭示當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促進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深入發展。
二
機體哲學研究的當代價值還體現在認識論領域。近代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注重分門別類的研究,強調明晰性、確定性和嚴格性。用這種思維方式研究各種“機體”,很容易造成對“機體”內和“機體”間有機聯系的割裂?!皺C體”具有能動性和目的性,其表現方式靈活多變,有些有機聯系則是隱蔽的、隨機的。如果簡單地用邏輯分析看待“機體”性質,以為只有達到明晰性、確定性和嚴格性的標準才能把握“機體”的本質,就會忽略“機體”本身固有的許多特點,作出偏頗或錯誤的判斷。一臺機器如果只從邏輯分析角度看,只能看成零件的組合,只有從結構、功能和目的角度才能揭示其“人工機體”特征。法國哲學家埃呂爾曾認為技術體系的發展顯示出某種客觀的“自主性”,這正是“人工機體”特征的集中體現。作為“精神機體”的人文文化,更難以完全依賴邏輯分析思維加以研究。人際交流中的“意會”知識、情感變化、生活體驗、審美標準等都需要依靠直覺加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