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突出核心,就要有普遍與特殊、清晰與模糊的統一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最根本、必不可少、最集中反映社會取向的價值觀,是諸多價值觀中的最大公約數,是諸多價值觀的“核”,社會有機體的“心”,因而是諸多價值觀中本質的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層面,既是國家整體、民族整體的追求,也是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追求,理論上應該可以成為每一個體、每個公民的追求。而一旦深入、內化到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特殊群體,就會像絢麗的陽光折射出五彩光芒,展現出不同的基本價值觀。
范圍小一點,核心價值觀的特殊性要求就相對多一點,范圍大了,核心價值觀的普遍性要求就相對多起來。我們有三個范圍的大團結,即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基礎,實現大陸范圍人民的團結;以擁護祖國和平統一為基礎,實現大陸同胞與港澳臺同胞的團結;以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基礎,實現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團結。團結的范圍越大,存異的東西就越多。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當然是要“求同”,但覆蓋面越大就越要有包容性,有必要的“存異”。要處理好特殊性與普遍性結合、求同與存異結合的問題,才能成為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要素的“核心價值”。
中華民族歷來是信仰充實的民族,是最講信義的民族,是重“君子”輕“小人”的民族。但我們在經濟社會轉型中,確實感覺到了道德危機和價值觀的嬗變、劇變。在大家都奔錢而去的過程中,出現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錯位。講“核心價值觀”,就不能不去關注重建信仰、充實精神支柱的問題。
共產主義信仰是一種科學信仰。科學信仰,需要科學理念來論證、來支撐。怎樣把科學信仰變成精神信仰?信仰的支撐,僅靠科學的論證、理論的徹底是不夠的,還要靠敬畏。人,總是要有一點敬畏之心的。講“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那是講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狀態。但不能放大為人什么都無所畏懼。共產黨人不敬畏神靈,但要敬畏歷史,敬畏人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有了敬畏,才有自律。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體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轉化,才能成為有效的道德規范。有了自律的基礎,相互的他律——道德規范、社會公德、法律法規,才有實施的可能。
于是,我們提煉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就要注意這個鏈條:“信仰——敬畏——自律(道德的自我規范)——他律(公德、法規)”,給“信仰”、給“敬畏”留下空間。不是論證清楚了才有敬畏之心,而是無條件、沒商量地常懷敬畏之心。這樣的“核心價值觀”,才能高懸于上,普照四方,“譬如北辰,眾星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