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影響、航空管制、空域緊張、機械故障、飛機調配不到位、旅客晚到……問起航班延誤的原因,如今不少旅客都能說得頭頭是道。然而,了解航班延誤的原因,不等于旅客會對延誤釋然。很多人不滿:為何延誤愈演愈烈?
“高速發展的民航業,正面臨著資源保障相對不足的壓力?!?font color="blue">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多次這樣表述。
資源緊張,首先表現在空域上。記者從民航空管局了解到,2005年京滬穗地區空域初現緊張跡象,但當時業界普遍不認為航路航線是瓶頸。隨著民航運輸總周轉量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航路擁擠問題已經從京滬穗擴展到多數二線機場及干線航路。這種緊張的狀況近幾年越發明顯,以至于每到夏季航班延誤都會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主管部門也曾出臺專項治理措施,但空域緊張的狀況沒有大的改觀,流量控制導致的延誤占全部航班不正常的比例甚至在提高。
機場資源也很緊張。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相對應,民航市場分布也極為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以及西南旅游熱點地區,市場旺、客源多、航空公司投放運力多,這里的機場也就更加繁忙、更易出現延誤。首都機場高峰時段不到一分鐘就有一個飛機架次的起降,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會影響一大批航班延誤。即使這樣,民航局仍要面對大量要求開通到首都機場航線的申請。
航空公司同樣存在資源緊張。很多人遭遇過“航班晚到”,出發地天氣沒問題,但飛機在執飛上一航段時遇到延誤。旅客抱怨:“航空公司怎么沒有運力備份?我要從北京飛西安,為什么要為南京的雷雨天‘埋單’?”但航空公司目前普遍面臨飛機緊張、機長緊缺的局面,民航淡旺季分明,在旺季時沒有一家航空公司能保證充足的運力備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