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馮顏利
公平正義是千百年來人類不懈追求的一種美好社會理想和愿望,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政治主張和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大大深化了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公平正義”作為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之一的認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公平正義已經成為廣大人民不懈追求的核心價值。
公平正義價值理念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階級屬性
公平正義具有豐富的內涵。雖然“公平正義”一詞已為大眾耳熟能詳,但人們對公平正義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字面意義看,作為一種道德要求和品質,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會標準(法律、道德、政策等),正當的合理的待人處事,是制度、系統、重要活動的重要道德品質。正義則是指公正的義理,包含社會正義、政治正義和法律正義等。從學科領域來看,公平正義是一個涉及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倫理學、法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道德品質和要求,是公平、公正、正義、平等等概念和理念的集合體。從本質上講,公平正義是人們的一種生存理念,是作為調節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一種價值評價標準,屬于社會價值評價體系,是利益關系的衡量尺碼。
公平正義在西方思想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淵源和階級局限性。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首先提出了公平和正義的問題,強調公平即和諧。同時,他把正義看作個人和國家的“善德”。“正義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亞里士多德認為,公平就是公正、平等,強調“公正是一切德性的總匯”。進入中世紀以后,在神學籠罩下,公平正義成為一種基于某種“天然”權利的“得其所應得”的道德律令。文藝復興以后,公平正義逐漸成為資產階級的革命口號和價值追求。隨著資本主義革命的勝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日漸成熟,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也逐漸成為了資產階級的核心價值觀。客觀上講,資產階級提出公平正義的觀念不僅對資產階級革命有巨大的意義,對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制度體系的構建和社會的運行以及良性發展也有重要意義和價值。但是,深究其本質和目的,不難看出資產階級公平正義理念與價值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這種將公平正義推到無以復加高度的理論說辭具有很強的迷惑性。事實上,公平正義作為一種道德規范也好,作為一種價值標準也罷,本身具有階級性和時代性。馬克思曾指出,公平的權利 “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這就是說,公平正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階級限度內的價值理念和道德標準。在階級社會中,公平正義帶有鮮明的歷史性和階級性,從來就沒有超階級的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