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蘭說:“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電子商務一是降低了農民的銷售成本,二是通過網絡容易找到有效的購買者。全國80%的土豆產自甘肅定西,傳統的方式是去甘肅農產品批發市場賣,但現在通過網絡就能賣向全國,效果很好!”
身在北京從事家政服務的四川籍金阿姨,由于家人不了解市場需求,去年冬天數千斤柑橘滯銷,一籌莫展。金阿姨告訴記者,為了幫她找銷路,她服務的那家女主人在網上發布了她的柑橘滯銷消息,不到兩天的時間,家中上千斤柑橘被訂購。金阿姨感慨道,“網這個東西真是好,能幫我這么大忙,要是鄉親們都能用這個賣柑橘就好了”。
事實上,像金阿姨一樣有困難和需求的農民占絕大多數。同時,阿里巴巴方面也認為,基礎設施瓶頸是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的主要原因。在陳振濂看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第一步就是由政府給經濟不發達地區建立信息基站。
此外,信息化不僅僅拓展了銷售,還能催生許多全新的產業。比如原本在農村并不發達的物流網絡,比如依憑物流運送所面對的公路、鐵路、航運等基礎設施的需求;過去是各級政府化大資金投入修路架橋,但一旦有了農村電子商務的實際需求,農民為了自己的生活富裕,會采取合資、集資方式投入鄉村建設,從而形成另一層意義上的更切合實際的“新農村建設”。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農村減貧扶貧的任務一直很重。在我國現有農村減貧扶貧主流模式中,存在輕視新興的電子商務重要作用的現象。在互聯網時代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完全應該也可以納入我國農村減貧扶貧主流工作體系中并作出一個有效的內容來對待。
陳振濂認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應關注來自農民的原生需求,信息化、電子商務是一個重要抓手,讓農民跟世界連接起來、富起來。農村網民已經有1億多,能不能借助信息化推進城鎮化?用市場經濟做杠桿,如何把田里的果實賣出去,本身就是農民感興趣、想嘗試的,等到習慣了用互聯網,他們自然也會從網上獲得文化和物質產品。互聯網是平的,農村人和城里人可以從網上接收到同樣的信息,但先要讓他們有上網的動力。”
來自貴州三都大山深處的特色農產品,近幾年通過各種網絡逐漸占領了珠三角地區以及港、粵人家的餐桌。三都水族自治縣縣長張加春說,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們對無公害、綠色農產品、食品的歡迎和青睞程度將加大,這將為綠色農產品、食品打開廣闊的市場前景。“進一步加大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主要生產供應珠三角地區以及港、粵的蔬菜、水果和畜禽產品,推動全縣農業產業向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邁進。當然這也包括電子商務的發展。”張加春說。
這些年以來,發展地方經濟,特別是發展縣域經濟,從全國來看,一個主要的思路是通過招商引資,特別是希望通過引進重大項目來拉動地方經濟,加快發展。但現在招商引資困難重重,且重大項目的引進通常會伴隨環境污染成本的巨大代價。與此相比,農村電子商務對社會公共資源和環境資源的索取很少,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卻很大。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它具有內生性,將農民網商的利益和本地百姓綁在了一起。為此,很多專家建議政府堅定不移地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改善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環境,降低農民網商上網和運營成本。這些問題解決后,也許未來的農村將會成為我國電子商務的主戰場,為國家經濟轉型做出突出的貢獻。(郭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