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孫偉平
??? 摘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深刻變革的時代具有指導意義的價值導向。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世界文化、文明正在面臨轉型,傳統與現代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及封建主義之間,不同文化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和沖突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文化價值觀的變革、轉型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性、世界性的思想文化現象。
當前中國國民的道德狀況是空前復雜的,既有默默奉獻、見義勇為的道德楷模,也有損人利己、見死不救卑鄙之徒,國人在國外的不文明行為也常常成為媒體批評的焦點。在這樣一幅色彩斑斕的道德圖景面前,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價值和意義愈發凸顯。
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扭轉黨風和社會風氣的“及時雨”,更是具有變革和建設意義的劃時代方略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創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新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統治地位、起指導作用的價值理念,它從價值層面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之魂,也是社會主義的精神自我,它彰顯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價值維度,表達了社會主義特有的精神氣質。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的自覺,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什么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不斷豐富發展、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逐步完善的理論背景下提出來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內容和題中之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只有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方向,才能切實提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深刻變革的時代具有指導意義的價值導向。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世界文化、文明正在面臨轉型,傳統與現代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及封建主義之間,不同文化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和沖突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文化價值觀的變革、轉型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性、世界性的思想文化現象。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價值觀變革、轉型的廣度和深度顯得尤為突出。在互相競爭的多樣化價值觀面前,在日益普遍的價值矛盾和沖突面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空前偉大的事業,要求我們堅定共產主義價值理想,增強理論自覺性,培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適應的核心價值觀,以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并凝聚全國人民的目標和意志,喚起大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情。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目前世界上漸具影響力的“中國道路”“中國夢”的應有之義,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思想理論前提。在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的吸引力、凝聚力是文化軟實力競爭的主陣地。而當今世界正在依照價值觀而進行定位和劃分,以至于有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之說,以至于有“為價值觀而戰”,價值觀前所未有地凸顯了其重要性。文化價值觀上的獨立與自覺,已經成為一個民族、國家自立自強的根本性課題。如果缺乏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中國特色就是不明確的,中國道路就是不確定的,“中國形象”就是模糊的,從而也就不可能對內獲得認同,凝聚全國人民的目標和意志,在對外交往中,則不可能占據宣傳輿論上的主動,占據道德上的制高點,從而贏得世界人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