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巴曙松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研究部 華中煒
從宏觀層面來看,本輪去產能過程無法再使用類似上世紀90年代末“紡織壓錠”等行政性手段,需要更多依靠改革和市場力量,以達到更好效果。
一是需要穩健略偏緊的貨幣政策基調,促進過剩產能自然消化。今年以來決策層強調“盤活存量貨幣”,以及6月份央行針對銀行間流動性不足的態度,就是對上述政策取向的明確注腳。包括金融領域在內,我國經濟的全面去杠桿將拉開序幕,相關政策絕不能因一時經濟指標回落而大幅放松,也不可因一時信貸增長過快而盲目收緊。
二是需要建立以市場化方式為主的過剩產能清理政策框架。由于過剩產能行業的重資本特質,再大量使用行政手段是不現實的。以企業并購重組的市場化方式去產能,將會是大趨勢,這需要政策面為并購金融工具的創新提供規范環境。
三是需要創建產能清算過程中風險和代價的分擔框架。去產能過程中,金融機構必然會承擔部分買單責任。目前,我國金融系統健康狀況較好,應加快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權限下放進程,部分杠桿率較高的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可能面臨風險加大局面。
四是注重產能的國際轉移,旨在把在中國看起來過剩但全球不過剩的產能轉移出去。例如,近年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不斷發現新油氣礦產資源,但該地區工業基礎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從而形成了其能源出口的增長瓶頸。中國應該與其他國家一道,加強對該地區能源、運輸、電力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