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邵龍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要進一步增加中國元素,以中華民族母體性、根源性、民族性的文化基因的價值理念作為資源,才能更好地貼近社會,深入人心、人道和人性的深層。
一百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圍繞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層面的變革上下求索——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五四運動就是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演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當代中國社會在新一輪改革中繼經濟建設、制度創新之后,在思想觀念和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一個民族進步的主要標志是制度和組織形式的創新,而這種創新有賴于思想觀念和文化價值理念的支撐,這種理念的來源之一就是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資源寶庫。今天的中國是由傳統中國演化而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要以我們五千年文化的價值作為資源,它們是中華民族母體性、根源性、民族性的文化基因,是實現中國夢的文化基因和源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要真正貼近社會、深入人心,就一定要發掘傳統,一定要增加中國元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革命也就是社會結構的變革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是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中,如何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有機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還有許多空白。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傳統的理念價值、與中國的實際情形有機結合,才會不斷煥發出生命活力。
發掘傳統資源將其創造性地運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是當下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中的一件意義非凡的大事。中國元素的主要內涵是什么?首先是思維方式,是“道文化”,與西方的主客二分、概念判斷推理形成的形式邏輯體系、實證實驗、機械論的思維方式不同,我們是陰陽協調、整體和諧、直覺頓悟、有機論的思維方式。其次,是道德價值觀,由“仁”和“義”形成的一套理念體系。第三,是宇宙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將會對世界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如果缺失了這三方面的中國元素就難以形成“中國特色”、“中國形象”、“中國模式”,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于一方面批判它們,一方面在反思、批判的基礎上與它們融合。當然,這個過程中同樣要虛心學習西方的價值理念,處理好世界性與民族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一些西方學者認為,當今世界的一件大事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在我們看來,應該是馬、中、西三者的交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有賴于三者交融中的綜合創新。同樣,中國模式也體現出三個層次,最外層是“經濟奇跡”,中間層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最深層的是中國文化的優勢。所以揭示三個層次的中國模式需要雙向展開,不要將它看成僵化的模型,而是正走在路上的未完成的開放狀態。
黨的十八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三個層次的倡導非常科學、準確,但是如何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界尚未形成定論,它也是一個開放的未完成的狀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要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共同來創造、來完善。只有當核心價值的內涵現實化了,即為社會上多數人所認同、接受和向往,成為指導民眾自覺行動的準則時,才能真正成為現實的價值體系或價值文化。
如何對傳統理念、價值進行創造性轉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加以探索。一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關懷要與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相融合;二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與中國的“道文化”(智慧)相結合;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要與“仁”、“義”等傳統理念相融合;四是倡導民主、自由要與倡導責任、義務相結合;五是堅持制度創新與人格建構相結合。
(作者為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邵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