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量化“得”與“失”
據官方統計,從1978年到2010年,中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190萬人,其中僅有63萬人學成歸國。前幾年出版的《人才戰爭》一書稱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大、損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國”。就絕對規模而言,中國人才的外流數量的確稱冠全球。
不過,評價一種人口趨勢,我們需要觀察目標群體及其對應總體的關系。這就好比估算一個分數的大小,要看分子,也要看分母。如前所述,多科爾等學者發現,2000年以前,僅有3.1%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在22歲后遷移到了發達國家,中國的人才外流率在193個國家中位居第158位。雖然2010年左右的普查數據尚未完成匯總,但據推測中國的人才外流率僅出現了小幅提升——盡管近年留學生數量上升,可高等院校也在擴招。
可如果我們聚焦中國高層次人才,就會發現他們的外流率頗為可觀。國內名校的留學趨勢蔚然成風,以至于幾年前有報道稱,培養美國博士畢業生最多的兩所本科院校,不是哈佛、耶魯,而是北大、清華。僅在2006年,兩校各有500多名本科畢業生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而且這些留美博士絕大多數選擇繼續留在美國工作。在美外國博士畢業5年后留在該國的平均比例約為六成,中國畢業生的這一指標卻高達九成。筆者自己的研究也發現,就職于世界500強大學的中國科學家,約有三分之一在國外就職。因此,人才外流的癥結主要不在規模,而在乎層次。
這些旅居海外的科技英才給中國帶來多少損失?這并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區分兩種人才概念。一是具備某種特殊秉賦的人,如天才少年;二是已經取得某種成就的人,如杰出學者。北大、清華的本科畢業生出國深造,需要在西方經過多年研究訓練,才能成為成就卓越的科技工作者。西方大學為他們投入了巨額獎學金、一流的師資隊伍和便利的研發環境,這些都不是中國目前能夠提供的。我們既不能假設這些天才少年留在中國就會成為同樣杰出的人才,也不能認為中國理應完全享有這些人才。
其次,我們并不清楚技術移民帶給祖國多少正面效應,是否足以補償中國花在他們身上的公共教育投資。例如,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的金碧輝等人發現,在2001年至2005年間,中國科學家同美國學者合作發表的論文中,七成都有海外華人學者的參與。海外的華人科學家很可能提升了國內同行的科研水平,而這種國際合作的收益就很難量化。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所言:“大家光是看到多少人才跑到美國去了,跑到英國、跑到歐洲去了,卻沒有想到通過人才的流動中國所學到的東西,這些是無形的,并且是非常關鍵的一些經驗。”
最后,損失程度取決于我們如何定義“中國”。當我們使用“人才流失”一詞,似乎人才會像水土一樣流失。其實他們并沒有消失,而在另一塊土地生活著。技術移民的確離開了中國領土,可他們仍是中國公民;即使加入了外國國籍,仍然屬于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當我們討論“中國”的損失時,也應當將他們的利益考慮在內。
中國有句古話“人挪活,樹挪死”。我們這個安土重遷的農業民族早已認識到,移居是謀生的重要出路之一。今天,中國已經成為擁有最多海外僑民的國家,優秀的中華兒女活躍在世界各地。如何利用這一海外人才儲備,使人才外流由“禍”轉福,這是21世紀國人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田方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