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群眾路線不僅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石,而且具有深刻的理論基礎。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是黨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正是緊緊依靠群眾、堅決為了群眾,對人民負責、向人民學習,才使群眾路線建立在科學的價值基礎之上,在黨員干部中扎根,從群眾中汲取智慧,才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
當前,我們黨提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發展,其本質是回答共產黨人的價值究竟是什么,權力由誰賦予、又為誰使用。這要求我們擺正黨與人民群眾、公共權力的關系,解決好權力主體、權力目的和權力價值問題。要從人民的需要決定個人對權力的取舍,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當人民公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對共產黨人價值的科學回答。為人民幸福生活而工作、而奮斗,正是群眾路線的價值所在。樹立這樣的價值觀,才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幸福作為第一目標,形成黨群命運共同體。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既是價值觀,又是方法論,是在群眾觀點的指導下,達到人民至上價值觀彼岸的工作方法。1943年,毛澤東系統總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同黨的群眾觀點的有機統一結合,也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同黨的群眾路線的完美結合。
運用這一方法,要求我們必須反對命令主義和尾巴主義。從群眾中來,表明人民的實踐是政策方針的核心來源,要符合群眾實際的需要,而不是我們腦子里幻想出來的需要。到群眾中去,表明思想認識和政策執行要符合群眾的自愿,由群眾自己下決心,而不是由我們代替群眾下決心,由人民來檢驗、修正、補充和完善黨的政策法律。這也是民主決策、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
堅持群眾路線,要有深厚的群眾感情。
感情是群眾路線的靈魂,人民群眾是黨的血脈和根基,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聯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只有接地氣,才會有根基。黨員干部要以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對待群眾,手拉手、心貼心,傾聽群眾的所思所盼;面對面、實打實,為群眾排憂解難。
堅定群眾立場、維護群眾利益
群眾路線的根本歸宿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當人民公仆、辦好人民事業是共產黨人的神圣天職。革命時期,我們黨贏得人心,關鍵是站在大多數勞動人民的立場,給群眾以看得見的現實利益。今天,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還是為了解決群眾困難、讓群眾得實惠,而不是造聲勢、走形式、湊熱鬧,更不是為教育而教育。
堅持群眾路線,出發點在“實”、落腳點還在“實”,求實效、辦實事,以整風精神誠懇、如實作批評和自我批評,對照思想實際和工作實際查找問題,以實際行動整改問題。馬克思曾說,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這告訴我們,掃除作風之弊、行為之垢,目的是以維護人民利益取信于民。用空話對待群眾,回應的將是謊言。用文件落實文件,回應的將是群體性事件。所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的一切工作和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這就是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觀。這要求我們經常了解群眾情緒、群眾呼聲,解決實際問題。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會讓我們坐在臺上。人民有地位、有尊嚴,黨才有根基、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