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沈建華 通訊員 潘永圣 許剛
發展現代農業,地往哪兒轉,錢從哪里來?產往哪兒銷?七月酷暑,記者深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采訪,對該區突破現代農業要素瓶頸的改革創新思路與實踐,感受頗多頗深。
規模經營:模式創新地生金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研究和突破多種瓶頸約束。”泰州市委書記李偉說,姜堰人均不足一畝地,如何突破瓶頸約束,不斷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只有靠改革創新破解難題。
2012年,在部分村組織試點的基礎上,姜堰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實施‘七步’流程,做到農戶家庭成員界定、位置界定、面積界定、用地性質界定‘四個清楚’,讓農民放心流轉土地。”泰州市委副書記何光勝說。
姜堰副區長王萍介紹,在確權登記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全區主推“集中流轉型、合作經營型、統一服務型”等多種模式創新,整村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準確地把握好適度的“度”,科學有序地“轉”。
他們選擇在經濟基礎較強,勞動力轉移充分的地區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主體集中。
在經濟基礎薄弱,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充分,農民對土地依賴較強的地區,推進租賃托管型規模經營,把土地交給專業種田大戶或服務組織進行代耕、代種、代管。
適度的規模,有序的流轉,加速了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進程。據區農委主任王玉才介紹,全區累計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49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的65%;高效農業面積已占耕地面積49.1%;生豬、蛋禽、肉禽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85%、99%和92%。連續多年獲全省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先進縣(市)榮譽稱號。2012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2228元,同比增13.2%。
農業投入:金融創新錢自來
發展現代農業,如何突破資金緊缺的瓶頸約束?區長張長平說:“只有從改革創新中尋求突破口。”姜堰區近年來在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和建設,滿足“三農”發展資金需求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三個注重”,便是他們主要的探索。
首先是注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建設。姜堰鼓勵銀行積極向鎮村延伸網點,全區15個鎮共有銀行網點127家,其中姜堰農商行(原信用聯社)實現鎮域全覆蓋,在全區262個行政村安裝支付通機具746臺,實現了農戶小額取現足不出村。同時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全區已成立運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4家,貸款余額近3億元,正在籌建之中的有4家。發展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10家,正在籌建之中的有6家,社員股金4568萬元,吸收社員互助金3.23億元,互助金投放3.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