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場景:暑假的王府井書店總是熱鬧非常,書店里的客流量一點兒也不亞于隔壁的百貨大樓。這個時期來購書的顧客組合,一般是“大手拉小手”。書店門口張貼的7月圖書銷售排行榜上,前10名中有4本是少兒讀物。
一個統計:最近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所發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以下簡稱“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0~17周歲未成年人的圖書閱讀率為77.0%,比2011年下降1.6個百分點,同樣下降的還有未成年人的人均閱讀量,2012年為5.49本。
海豚出版社社長俞曉群說:“兒童好奇心強,生動的多媒體數字閱讀完全跳出了紙質閱讀的概念,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傳統出版社現在比較被動,一般作為數字出版社的內容提供商,但不能盈利。”他更擔心的是紙質書自身的品質問題。“數字讀物更多是歷史獵奇、名人軼事、青春文學等,很多看過了就扔。真正的好書并沒有離開紙質書本。”俞曉群說,“但是兒童讀物出版的門檻太低,幾個人搭個工作室就能出,所以有個詞叫‘攢書’。現在市面上有的兒童讀物,比如唐詩宋詞、兒童文學等,誰都可以賣,誰都賣不多。我們希望改變這種狀態。”
作家楊紅櫻認為,好的兒童讀物應該滿足3個要求:一是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有正確的引導;二是易讀懂,兒童文學也被稱為“淺語的藝術”;三是好看,有生動的形象和故事。楊紅櫻打了一個比喻:“本來可以用鋼筆寫字,但是寫給孩子看的就要用彩筆。”
楊紅櫻透露,由于兒童閱讀有著巨大市場需求,一些書單的推薦者和書商之間會產生利益勾結,不問孩子閱讀興趣,打著“推薦經典”的名義,書單上全是名著。“這并不是說名著不好,而是名著往往已經沒有版權,隨便印,成本很低,再推銷給學生家長,從中獲取高額利潤。” 楊紅櫻說,“腐敗已經滲透到了兒童閱讀,會對兒童造成很大傷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