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只有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眾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要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既要立足當代又要立足國情,既要深入生活又要深入群眾,既要了解歷史又要了解現實,既要認識中國又要認識世界。人民群眾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生活最深刻,群眾最智慧。學術和理論“接地氣”才能“有人氣”。人民群眾處在實踐的第一線,對事物的觀察更細致、更透徹,對情況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刻。要深入一線,深入群眾,堅持從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中,從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營養,獲取發展源泉和動力。要把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和檢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標準,堅持扎扎實實做學問,嚴謹而不保守,活躍而不輕浮,銳意創新而不嘩眾取寵,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用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優秀成果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要在夯實學術基礎、創作嚴謹規范的學術論文的同時,還要掌握群眾語言,善于創作群眾看得懂、聽得進、用得上的活潑生動的理論宣傳文章,弘揚正氣,引導輿論。要經常用人民群眾這面鏡子照照自己,匡正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選擇,校驗自己的責任態度,衡量自己的職業精神。要不畏艱難,知難而進,也要敢于承認失誤、修正錯誤。只要我們是真正為人民做學問,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就什么錯誤都可以糾正,什么錯誤都應該糾正。
七、為人民做學問必須始終堅持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切科學活動的生命。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是黨中央站在時代高度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實施創新工程是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實踐載體,關鍵在于體制機制創新,目的在于大力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努力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要大力推進學科體系創新,努力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大力推進學術觀點創新,不斷創造體現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的新的理論觀點。大力推進學術話語體系創新,不斷增強我國學術話語體系的說服力、感染力、影響力,力求厚積薄發、深入淺出、語言樸實、文風清新,力戒言之無物、故作高深、食洋不化、食古不化,努力形成中國特色理論學術話語體系,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大力推進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創新,不斷提高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大力推進科研組織管理創新,形成有效整合資源、促進充分競爭、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管理機制。通過不懈努力,推動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始終緊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跟時代前進步伐,始終站在世界學術發展的最前沿。
當前,世界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激烈變動之中,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和改革開放的攻堅期,這既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也為哲學社會科學界提供了大有作為的重要舞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個人的前途命運與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為國家長治久安和我們黨長期執政而出謀劃策,為解決人民疾苦和提高群眾福祉而集思廣益,與時代共奮進、與國家共榮辱、與人民共呼吸,努力成為忠誠服務于黨和人民事業、值得黨和人民信賴的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