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旅社會責任部經理,這個稱謂似乎有些特別,個人旅游也會和社會責任有關系?“當然!一個受尊敬的旅行者,應當做到入境隨俗,保持基本的禮貌和行儀,對自然和歷史懷有敬畏之心,尊重文化的差異,尊重公共秩序,尊重傳統。國人出境旅游,代表的是國家的形象,這就是一種社會責任!”葛磊的回答很堅決。
作為一名旅游從業者,葛磊一直呼吁“文明從細節做起,從人人做起,從生活做起”。依托中青旅遨游網平臺廣泛征集游客建議,將全民的批判沖動轉化為建設旅行文明的生產力,編纂出一部詼諧有趣的《文明旅游實用攻略66條》,幫助中國游客了解世界旅行者通用的規則及不同目的地的風俗禁忌。
在葛磊眼里,旅行的文明不僅在于規范文明的行為,更在于內化文明的態度——要向世界釋放善意。
志愿者是葛磊的另一個身份。他一直致力于把公益精神與旅游產業結合,搭建旅行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間溝通的橋梁,在現實社會中傳播旅行的文明。一年前,葛磊接到一個盲人公益機構的電話,“很多盲人說,一輩子都沒有旅行的機會,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海邊,即使看不見,但他們可以聽海的聲音、聞海的味道?!备鹄诒贿@個“愿望”打動,在兩周之內促成了由中青旅實施的中國首個盲人旅行項目——“陪盲人去聽海”。此外,他還發起了面向鄉村教師的“夢想旅行團”、面向打工子弟的“認知身邊的城市”等公益項目。(杜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