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如何藉由漢字的線條、空間、輕重美感的展現,讓文字形態延伸、轉化應用,重新出現在各種不同的領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值得探討的課題。
山東省文聯主席潘魯生認為,中國民間漢字藝術源于生活,寄予了民間真摯執著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訴求,并形成了一系列以形寫意的設計構成方法,作為鮮活的民間文化圖式和精神符號,廣泛應用于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廣闊的地域和數千年延續的歷史中交流傳遞著民間的悲喜和寄托。而今,民間漢字藝術的文脈仍然存在,但卻經歷著外來的沖擊和內在的衰變,缺乏民間的再創造,缺乏設計師的再設計。從民俗生活里提煉創造,形成民族的符號語言和視覺表達,是漢字藝術的當代命題,也是設計的命題。他呼吁真正在當代語境中實現民間漢字與設計的融會應用,更好地傳播漢字文化的當代價值,推廣民間漢字藝術的應用,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清華大學美術圖書館館長何潔認為,漢字之中不僅凝結了物象之本,還聚合了萬物之美。漢字在創造初始,就在實用功能之外,同時關照了審美訴求,成為表達美感的工具。可以說,漢字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設計作品之一。臺灣師范大學設計系名譽教授林磐聳認為,漢字是由六書建構的創造體系,具有形音義的豐富系統,在現代生活衣食住行育樂等不同領域,展現出多元應用的豐富面貌。他認為,在文化創意產業蓬勃興起的當下,如何為漢字開創出有別于其他文字語系的出路與方向,更是顯得急迫與重要。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陳丹認為,在中國書畫的發展過程中,畫與書法在形式和意境上已經融為一體,書法基礎與繪畫技藝相互影響,從一系列的書畫精品中可以感悟到兩者之間相互的審美關聯與品評上的共性。在現代品牌設計中,繼承書畫傳統的漢字藝術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從中體現了我們的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意。臺灣天下雜志藝術總監陳俊良認為,設計是一種社會性的文化行為,透過漢字的人文生活,我們記憶了衣食住行的“和諧纖度”,在生活中尋找設計,在設計里發現生活。
四
藝術節期間,來自大陸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還同華梵大學、 臺灣藝術大學的師生就漢字藝術教育等話題進行了研討。
華梵大學教授李蕭錕認為,傳統書法直式書寫的連筆無論寬窄,都很難突破視覺局限。所以他在教學中嘗試一種能夠橫寫狂草的嘗試。他認為橫向書寫帶來了很多的布局變化,增加了黑白對比的效果。每個字的大小、粗細、緊密都符合“計白當黑”美學理念。
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對李蕭錕先生的探索表示贊賞。他認為,書法體現的是文化和修養,書法教育中應更加關注從技到道的引領。書法必須是傳統的藝術,但也是時代的藝術。書法藝術繼承傳統應該達到“通會”,這個“會”不能寫成匯集的“匯”,這種繼承之中要有心靈的“化學反應”。書法是人民生活的藝術,要回歸到人民生活當中,要成為聯系兩岸中國人心靈的文化紐帶。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韓天衡說,書法藝術教育,可以歸納為8個字,線條上要講究“圓、健”,即圓融和有力度。結構上要講究“平、奇”,即平穩和有新意。布局上要講究“虛實”,即不能實得不透氣,也不能虛得過于飄渺。整體上要講究“神采”,只有抓住了精氣神,把高格調、高情操和高技巧結合起來,才能出現真正的藝術精品。
華梵大學教授黃智陽介紹了該校的創辦經過和藝術教育的具體做法。中國篆刻藝術院常務副院長駱芃芃對華梵大學創始人曉云法師致力辦學的精神非常感動。她說修心養心靜心,只有這三者結合,才是最佳境界。而且今天世界上有很多問題是需要書法家認真思考的,但這些問題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融的。她說從華梵大學學生的藝術作品中看到了驚喜。隨后她還向記者介紹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藝術院的教學經驗。這個篆刻藝術院在2007年的設立,改變了中國歷來沒有篆刻藝術學科的現狀。以前搞篆刻的人在別人眼里要么是陽春白雪的先生在私塾中教學生,要不就是下里巴人的民間師傅在街頭帶徒弟。可是篆刻藝術院設立后,為篆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和環境,篆刻藝術再也不用為自己的名分擔憂了。據她介紹,篆刻藝術院的篆刻藝術研究生班,目前已有5屆學生,其中加入中國書協的20人,獲全國性各類獎項的20人,參加中國歷屆書法篆刻展的達170人次。她的介紹,也引起臺灣藝術教育界的同行們的極大興趣……(記者 高 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