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首席專家 吳向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政治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一精神,是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本前提。
彰顯社會主義的價值維度 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的共識。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說,“什么是社會主義”無疑是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但是,如鄧小平所說,這個問題我們過去并沒有完全弄清楚。在改革開放前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曾經由于對目的與手段、價值理想和現實途徑之間關系的不恰當把握,導致社會主義價值的跌落。同時,由于受蘇聯模式以及科學主義思維方式的影響,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社會主義又被制度化,忽略了社會主義的價值維度,沒有能夠形成合理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沒有看清楚社會主義價值和價值觀對社會主義的意義,從而沒有搞清楚社會主義的真諦。這種不清楚導致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嚴重失誤以致帶來嚴重后果。鄧小平曾經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政治家的敏銳和智慧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價值維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注重從價值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鄧小平反復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等等。最后,他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這一論斷中,他將共同富裕看做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將社會主義價值觀旗幟鮮明地引入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之中,矯正了以往對社會主義實證化、制度化的理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江澤民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胡錦濤提出社會公平和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以及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等。這不僅表明我們繼續從價值的角度去理解社會主義,而且也表明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認識在不斷深化。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念的提出,則充分反映了我們對社會主義價值,以及社會主義價值與社會主義本質的關系的認識達到了一種理性自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根本的價值理想、價值原則,從價值層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我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展開的實踐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建構的思想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實現的制度安排。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它的生命之魂,表達出它特有的精神氣質。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覺、理論自覺、制度自覺。不僅如此,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方向,推動著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引導著社會主義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不僅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我理解,還意味著它的自我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