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大氣十條”推動治污升級
大氣污染成因復雜、來源廣泛,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其防治需要全社會同心戮力、共同行動,在社會合力上來一個升級。天的治污,不僅僅是環保行動,而是涵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總體戰。正如“大氣十條”指出的,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新機制。這就意味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單兵突進等做法行不通了,大氣治理需要全方位的升級。詳細
“空氣質量排行”存在兩個先天不足
在國家層面每月公布“空氣質量排行”,這一措施值得期待。一方面,榜單能讓公眾對全國空氣質量有一定的總體認知;另一方面,每月的排名也是對地方官員環保政績的一次展示,并能作為追究官員環保責任的科學依據。不過,從目前公布的情況來看,這份榜單還存在榜單容量太小和榜單缺乏相應約束力兩個先天不足。因此,考慮到“空氣榜單”存在的兩個先天不足,應進一步完善空氣質量排行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榜單作用。詳細
“空氣質量排名”能否倒逼治理
“空氣質量排名”,無疑是大氣污染防治“國十條”的一記狠招。以往,各地空氣污染的治理,多是地方政府的“內部事務”,空氣治理好不好,地方政府往往報喜不報憂,民眾對于本地空氣治理的真實情況,缺乏具體的了解。如今,“空氣質量排名”打破了這一現狀,空氣質量信息的公開,使得任何地方政府,都難以掩蓋真相。要想這種排名更能發揮制度的激勵效應,具體操作上,還應更完善。詳細
大氣污染防治要立足法治思維
大氣污染防治既要發揮《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的調控作用,更要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大氣污染,通過修訂完善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構建從國家到地方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理大氣污染。法律才是治理大氣污染最有效的權威武器。大氣污染防治“國十條”并不是徹底根治大氣污染的靈丹妙藥,唯有真正納入法治軌道,加快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步伐,大氣污染防治才能常態化、制度化,真正實現長治久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