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成:“以房養老”為養老添一種選擇
給老齡社會添一種保障
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銀色浪潮給社會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些年來,雖然退休金屢有增加,但要想通過大幅度增加退休金來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恐怕也不現實。另外隨著年齡增高,老年人日常生活必須依賴他人照料,而傳統的家庭成員照料模式已很難適應,因此必須借助于社會化服務,但這又需要增加支出。在這種背景下,開辟新的渠道,增加養老費用,以房養老是一條途徑。以房養老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可以給正在進入老齡化的中國社會多一道養老保障。以房養老的實行,將揭開社會保障體系中嶄新的一頁。同樣值得一說的是,以房養老對于那些在贍養問題上受制于子女的老人,更是有了一顆定心丸,必將極大地改善這些老人的生存狀況。 【詳細】
“以房養老”可作“鴛鴦火鍋”的一邊
比如說家里有兩套以上住房的人,完全可以抵押一套用來提高退休后的生活質量;再比如老人雖然只有一套房,但是沒有子女或者子女擁有自己的住房,同樣可以把房子抵押出去用來養老;還有一些“想得開”的老人,抱著“兒孫自有兒孫福”的心態,或許也會把唯一的住房抵押出去,放手讓子女自己去打拼……為了滿足這些適合“以房養老”的群體,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的試點,可以說很有必要。 【詳細】
反對:“以房養老”障礙頗多
以房養老難破傳統觀念
許多人貸款買房,辛苦一生賺錢還貸,到臨近退休才還清貸款,但此時已無太多積蓄來養老。而且,房子很多情況是順理成章地留給子女。許多老人對“以房養老”這種方式無法接受,房子將來肯定是屬于兒子的,兒子將來住不住、賣不賣是他的問題。“但寸方寸地、留于子孫耕”是國人的傳統觀念。思想傳統的老人,心理上難以接受自己辛辛苦苦一輩子掙來的房子未來成為別人的,只有留給下一代才安心。
金融機構猶豫不決
“以房養老”金融產品推出的最大阻力來自于金融機構的猶豫,房價下跌的風險是他們最為擔心的因素。目前承接“倒按揭”的業務尚不成熟,國內房地產市場價格中長期走勢、人均預期壽命等關鍵因素難以預測。對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來說,正向按揭貸款的風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減小的,而“倒按揭”恰恰相反,時間越長風險越大。如何確定“倒按揭”利率也是一大難題,貸款額少,老人不樂意;貸款期長,機構又可能吃虧。
受70年產權限制
4月28日我國住宅用地的使用年限一般只有70年,當老人年邁將房產抵押時,商品房的使用年限大都已經不多,而當老人身故時,使用年限更是所剩無幾。那么,保險公司或銀行依靠剩下的使用年限來補償已支付的養老金成本,一方面所能承受的給付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風險也較大。保險公司或銀行將房產收回后無非出租或出售以獲得相對穩定的現金流,但在房價泡沫時,租不出去或賣不上價的情況也是可能發生的。
適用人群有點窄
實現“以房養老”要有三條件: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使得房屋的出租或者抵押不至于影響正常生活;老人擁有對房子的產權,才有出租或者抵押房屋的權利。老人經濟狀況適中,因經濟條件很好無“以房養老”必要;經濟條件過低不具“以房養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