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農村是經濟學最好的自然實驗室”
從2008年開始,以感受“改革開放30年變化發展”為契機,上海財經大學推出千村社會調查項目,引導學生聚焦“三農”問題。連續五年,圍繞“農民發展狀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農民收入狀況”“糧食安全”“農村文化狀況”組織學生奔赴全國各地實地調研,足跡到訪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5178個村莊、56830戶農戶。光明日報對此進行了跟蹤報道。今年,進入第六年的“千村調查”又有了新變化——
引入隨機抽樣定點調查模式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進一步的經濟成長面臨著人口結構轉型等一系列挑戰。其中,農村勞動力城鄉轉移是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今年的“千村調查”就聚焦這一難點熱點問題。
以往的“千村調查”主要依靠學生返鄉調查,調研樣本具有隨意性。今年則首次采取隨機抽樣定點調查和學生返鄉調研相結合的方式,由專業老師帶隊進行定點調查,使得“千村調查”的調研方式更加科學化,為基于調查數據的后續學術研究提供了保障。
張鳴芳是青浦練塘鎮小分隊的帶隊老師,上海財經大學統計與管理學院教授,在統計調研方面經驗豐富。她告訴記者,今年學校的“千村調查”項目組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基礎上,從我國25個省、市、自治區科學抽取樣本,最終抽取到了21個省、市、自治區的30個縣120個村進行定點調查。這21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業戶籍人口覆蓋全國農業戶籍總人口的88.7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全國鄉村居住總人口的88.72%。“這樣的樣本分布能夠具有普遍代表性。”張鳴芳說。
用最真實的數據反映最真實的農村
在青浦練塘鎮,記者仔細翻看了返鄉、抽樣、入村、入戶等4份問卷。以入戶問卷為例,20多頁的問卷共有6大類149個問題,包括家庭成員基本情況、就業經歷、健康和社會保障、子女教育、住戶家庭基本情況、2012年家庭收支及資產情況。
農村勞動力城鄉轉移狀況的調查,涉及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戶籍、土地、教育和醫療等熱點問題。張鳴芳說,問卷上的每個問題都是經過專家組多位專家的反復研討和預調研的檢驗修改而成的,目的只有一個——“用最真實的數據反映最真實的中國農村發展情況”。
她告訴記者,今年學校共有32位專業老師帶隊進行定點調研,課題組還集結了全校眾多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從各個環節確保調查的科學性。在張鳴芳看來,對每個參與其中的學生來說,這不僅是一次深入基層農村的有益實踐,更是一次嚴謹的學術訓練。
“千村調查”的意義還不止于此。經過五年的積淀,“千村調查”在拓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意義正在顯現。有專家認為,“中國農村是經濟學最好的自然實驗室,大學生將在這個實驗室里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入第六年的“千村調查”,已經形成集社會實踐、專業學習、科學研究、創新能力培養為一體的財經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光明日報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