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國內理論動態導讀關注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反腐倡廉、產權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讓產權“貸”動農民增收】
【新聞背景】
在廣西西南部的田東縣,問題得到了解答——林權能貸款,土地承包權能貸款,宅基地也能貸款。
2011年底,全國6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落地,田東縣為其一。一年多過去,田東今年上半年貸款余額70.83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為50.37億元,占比為71.1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8578元,增長69%。
【問題】
沒有財產抵押,怎么貸款?
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激活了農村生產要素,但仍有潛在風險
首先就是農村資產確權工作滯后。田東全縣林改面積234萬畝,215萬畝已發證,但不少已發證地塊仍存在權屬糾紛,影響到林權抵押融資。不少農戶沒辦理宅基地土地證、房屋所有權證,無法抵押貸款。一些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資源還沒確權頒證。
同時,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工作也尚未完全規范。目前存在多頭多部門辦理抵押的現象,抵押信息分散,各金融機構難以全面掌握農村產權抵押貸款信息,容易發生農村產權跨行重復抵押貸款的現象及誘發騙貸等行為,潛藏了一定的信貸風險。
此外,一些農民的貸款意識不強,雖然手里有產權,卻不想、不敢、不會去貸款。
【專家觀點】
廣西銀監局專家開的處方是:政府要做好農村產權確權頒證;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協同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的工作機制;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前,應經過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鑒證,以防止重復抵押;要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宣傳,營造濃厚氛圍,使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政策家喻戶曉,給農民帶來實惠。
(摘編自人民日報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