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不夠有效。一些地方和單位對道德教育的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存在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敷衍塞責的情況。從教育本身來看,存在內容空泛、形式僵化、對象一刀切等問題,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缺乏吸引力感染力。
懲戒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大量事實表明,道德問題不僅是個人修養的事情,僅靠道德自律、良心譴責是不夠的,必須加強管理。當前,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對一些失德行為無法進行懲治。這就導致失德成本低,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失德現象的發生。
體制機制不完善。改革開放過程中,以往的道德調節機制受到削弱,新的道德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出現了一些漏洞,讓一些道德敗壞的人鉆了空子。比如,在現代社會,信用風險急劇加大,而相關的誠信體系建設沒有跟上,給失信者留下了空間。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載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嘆:“道德衰之,誠亡國滅種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覷。我們要增強道德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斷推動社會風氣的改善。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下大力氣解決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整治道德失范行為,引導人們知榮明恥、扶正祛邪,不斷提高社會道德水平。
道德古訓
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榮辱》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二、道德教育怎么給力
古人云:“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道德教化養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礎在教育。只有抓好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道德失范現象發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從倡導“五講四美三熱愛”到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到“道德模范”的評選表彰,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到提出“三個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教育從來沒有停頓過。
然而,與過去相比,現在道德教育的對象、環境、條件都在發生變化,引導感化的難度也在加大,如果還沿用老套路、舊辦法,很難取得成效。應不斷創新觀念、形式、手段,在增強針對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更好地激發人們的道德自覺,增加人們的道德力量,營造有德光榮、失德可恥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