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全球農業戰略的總體要求
研究設計全球農業戰略,必須堅持以下兩個底線。
一方面,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首先,對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工業化、城鎮化正處于加速發展階段的大國而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不僅是實現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且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的糧食問題,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安全問題。其次,如果把13億多人的“飯碗”放在別人的手上,不僅靠不住,而且極易受制于人,還會影響到其他缺糧國的糧食供應,引發發展中國家的不滿。只有始終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才能從容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保持國內經濟穩定發展和社會安定有序。
另一方面,必須堅定不移地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立足國內實現糧食的基本自給,并不意味著所有農產品都要自給自足。客觀上講,中國目前已難以靠自身農業資源支撐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因此,必須通過適度進口國外的大豆、油脂油料、棉花等非主糧產品及資源型農產品,騰出國內寶貴的農業資源,才能確保主糧的生產供給。在此基礎上,規劃設計全球農業戰略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立足國情、科學規劃。要從中國國情糧情出發,充分認識發展中人口大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以及農業資源短缺的現實約束,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第二,循序漸進、著眼長遠。目前中國國力有限、有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企業還不多,尚不具備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進行境外農業投資或對外農業援助的條件。在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時,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循序漸進、逐步拓展,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最大程度地實現國家利益。
第三,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根據中國實際需要,統籌利用國際農產品貿易、境外農業投資、國際農業合作等,構建持續、穩定、安全的全球農業產業鏈及農產品進口供應網絡,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第四,市場導向、政府支持。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結合國內外市場需求,按照市場規律,實行市場化運作,加快“走出去”,采取國際農產品貿易、境外農業投資等方式,積極參與全球農業供應鏈建設,主動探索農業跨國經營。政府應在信息服務、風險應對、融資和擔保、稅收、關稅配額申請及國營貿易經營權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支持。
第五,全球合作、互利共贏。探索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必須加強國際農業合作。一方面,發達國家應履行與其國際地位相匹配的責任與義務,控制生物能源發展,大力實施農業援助,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農產品供給能力;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也要強化農業基礎,加快農業發展,提高農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力爭立足國內實現主糧基本自給。
構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新框架
根據當前全球經濟政治格局變化的新形勢,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發展的新要求,必須與時俱進,及時調整和完善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理念和總體框架。
第一,重點確保稻米、小麥等主糧主食供應。要強化稻米和小麥等主糧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的核心地位,必須依靠國內市場滿足供給,自給率要保持在90%以上,進出口只能作為品種調劑。為此,要進一步加強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采取更加有效的支持補貼政策措施,保護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國內水稻、小麥等主糧生產穩定發展。
第二,強化糧食戰略儲備體系建設。要增加糧食專項儲備總量,優化儲備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等非常規沖擊的能力,牢牢夯實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的物質基礎。同時,中央專項儲備要在原糧儲備的基礎上,適當儲備成品糧油,既保障原糧供應,又滿足應急需要。地方儲備應以成品糧油為主,集中力量確保區域市場穩定。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要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增強糧食安全保障的整體合力。
第三,建立完善貧困人口和低收入群體糧食保障機制。要抓緊建立完善城鄉低收入群體糧食保障制度,對城鄉貧困人口以及低收入階層,以發放購糧補助金、食品券,或者定向供應平價糧等方式,保障其基本需要,逐步建立指向明確、受益直接的專項糧食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