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十一”長假已過,今年“黃金周”給人們最深的印象和往年沒有變化——擁堵。過去7天,在全國各處接待紀錄“創歷史新高”的景區,游客們分享著“黃金粥”的無奈:北京故宮17.5萬人“齊聚一堂”;爬長城的游客不用費力就被擠著前進;杭州西湖只見人不見橋……出游擁堵背后原因何在?對于長假的記憶何時能不再非“堵”莫屬?
為何偏要扎堆出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認為,在長假資源的相對稀缺的背景下,以及帶薪休假難以落實等問題,不可避免帶來“長假遇堵”這一可預見的管理難題。劉思敏表示,不少即使享有帶薪休假的人,也往往因為家人沒有帶薪休假而不能同時出游,從而感覺休假沒有了意義。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幾代同堂、親朋好友一起出游帶來的精神滿足和附加值,大大超出單獨出游。其次,‘十一’黃金周對景區尤為重要,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經營的景區,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忽略了容量控制。
游客出行亟待松綁
在假日制度設計上,劉思敏認為,在帶薪休假落實難的背景下,增加長假供給可以起到“疏”的作用:“比如,調整‘五一’假期,增加其他法定假日時間等,假日制度更加人性化,讓游客出行時間有更多選擇,以此來緩解旅游需求和景區供給之間的矛盾。”
在為黃金周減負方面,景區也大有可為。今年10月1日實施的旅游法中明確規定,景區接待旅游者不得超過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景區應該制定和實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門票預約等方式,對景區接待旅游者的數量進行控制。此外,還應著手解決“中國式休假”與景區有限的資源之間的供需不平衡問題,加強頂層設計,落實保障帶薪休假制度。(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