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 懿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周 文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按語:如果市場化的經濟改革是對強國富民“復興之路”的探索,而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又是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前提,那么中國本土的經濟學現在所肩負的使命就是增強理論自信,通過理論創新,在社會轉型中為經濟改革明確方向。如果說全球化及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新問題將全世界帶入了一種徘徊或迷茫的話,那么中國經濟學所要擔當的歷史責任就是解開傳統經濟學“認識上的枷鎖”。只有在上述兩個問題上形成有見地的理論體系,中國經濟學才會真正引領未來經濟學的發展。
?“中國經濟學”的豐富內涵
其一,指“中國本土”。若將“中國”作為一個地域概念,中國經濟學就理解為中國本土的經濟學。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學就是運用經濟學一般原理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經濟學;同時,中國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中國化、國際化和中國實踐的理論化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
其二,指“中國經驗”。從李斯特強調經濟學的民族性開始,大國崛起都伴隨著本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中國經濟學也必然立足于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地位的提高,經濟研究的重心將從美歐轉移到中國,經濟學在中國的本土化、規范化和國際化將產生代表這個時代的中國經濟學。因此,中國經濟學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一門專門經濟學,其研究對象既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生產關系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也不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市場經濟的一般運行規則,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制度背景下的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學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國際化的高度進行理論創新,形成經濟學范式的新的革命。
其三,指“中國文化”。當代主流經濟學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之上的經濟學,而中國是儒家文化的代表。而且,中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如果當作一個文化范疇來看,那么中國經濟學就是中國文化傳統、馬克思主義及主流經濟學三者相融合所形成的新的理論范式。
上述三種理解不僅反映“中國經濟學”豐富的內涵,而且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研究期望。“中國本土”強調研究中國的特殊性;“中國經驗”不僅強調特殊性,而且還要求將其上升為普適理論;“中國文化”則要求將中國的文化精髓融入經濟研究,重新補充和完善現有的經濟學理論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