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小夏灘村是一個回族移民新村。10年前,73戶村民從海東市遷移而來。“這里風沙太大,種點青稞、菜籽,風一來,連種子帶肥料都刮跑了。”村支書馬哈乃爾回憶,“七八成勞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家家戶戶吃救濟糧,面粉甚至青油都要政府發。”
5年前,馬哈乃爾帶領村民開始種枸杞。“原來種青稞,一畝地純收入1000元左右。現在種枸杞,一畝能掙1萬多元。” 馬哈乃爾說,目前,全村有4000畝地,3200畝種上了枸杞,去年人均純收入達2萬元左右。“村民們不但解決了溫飽,還蓋了房,買了車。2012年開始,在外打工的人陸續回來種枸杞了。”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這里海拔高,日照強,土壤富含礦物質,非常適合枸杞生長。近年來,青海省海西州著力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枸杞種植和加工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在傳統的農牧區推廣枸杞種植,不僅面臨農戶耕種觀念轉變難題,還有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挑戰。海西州政府研究出臺一系列扶持措施。對于枸杞種植戶,政府出資提供優質種苗,并給予一定生活補貼。為搭建生產和銷售橋梁,海西州政府還主導成立了枸杞產業協會,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構建信息網絡平臺,推介“柴杞”品牌。
目前,海西州枸杞種植總面積逾30萬畝,榮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海拔最高的連片枸杞種植基地證書,成為僅次于寧夏的全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基地。枸杞年產值達16億元以上,占全州農牧業總產值的1/3。
種植枸杞不僅提高了百姓的收入,也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5年前,這里每年都刮沙塵暴,對面10米看不見人。”馬哈乃爾欣慰地說,“現在風沙基本不見了。”(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