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區鎮、村干部結合“大走訪”活動,深入田間地頭,聽當地農民的想法、建議,結合實際思考、創新、謀劃。
“曾經的窮村、臟村變成了如今的示范村,就是在確定規劃的過程中,鎮、村領導始終堅持與群眾協商,讓大家提意見、說想法,最終把群眾的智慧完善到規劃當中。”沈訓魯說。
“環巢湖流域幾乎都是農村,當地農民是巢湖治理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參與者,只有他們獲得收益、看到前景,才會自覺轉變成為保護資源的建設性力量,推動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當地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包河區委副書記單虎深有感觸地說。
“自己出主意,村莊自己建;村莊建好了,還是咱自己得實惠。當初我就跟村里建議發展觀光旅游,如今真是鼓了腰包。”王衛村村民王勝如今在牛角大圩漁場承包魚塘,十一黃金周,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毛收入4萬多元。
通過美好鄉村建設,村莊環境美了,農民生活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得上去。“許貴村劃旱船、圩西村舞獅子、磨灘村廣場舞……依托基層文化站點,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鄉村文化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喜人格局。”包河區委宣傳部長王海霞告訴記者,村民家門口享受到文化大餐,自然也更充實了。
王勝告訴記者,現在享受到村莊發展成果了,村民們也主動反哺著這片土地。他本人不僅做到清潔“門前三包”,還主動改造魚塘、農莊周邊的基礎設施。
采訪中,記者還走訪了安徽省內幾個縣區。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多村一面的現象,路修了、樹種了、墻白了,就以為美好鄉村已經建成了,而涉及農民日常生活的設施沒有改善,農民文化生活欠缺,尤其是如何讓農民有更多的增收渠道缺乏規劃。
“只有堅持群眾主體,美好鄉村才能更美好。當前,確實還有一些鄉村存在違背群眾意愿、大拆大建等情況,其實并不是村民住樓房了,村莊建成城鎮了,農民的生活就更好了。”安徽省住建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錢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