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在基礎設施投資上有一定傾斜,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截至今年8月底,中央安排貴州轉移支付補助1569億元,比去年全年增加41億元,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貴州省委、省政府把交通、水利作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瓶頸”,加速突破。據介紹,去年1至6月,貴州公路水運建設完成投資額全國排位第三位。建成高速公路600公里,總通車里程超2600公里。今年全省將建成通村油路1萬公里,新建、改建、維修農村通組和串戶道路6500公里。
同時,2011年啟動實施經國務院批準的《貴州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一年開工20個中型骨干水源工程;而在以往,平均每兩年才有1個中型項目。
“路通了以后不用干部做工作,農民自己就會想辦法。以前種點玉米只夠吃的,路通了以后,有的腦子活泛的農民就改種菜了,把菜運到城里就能多得幾個活錢。”畢節市市長陳昌旭說。“現在,我們三橫三縱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網絡正在建設中,‘十二五’期間,將建成近80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1000公里的鐵路網,成為‘大進大出、暢通無阻’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
大型交通、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扶貧工作宏觀格局中起到了統領的作用;而在微觀層面,一些用來推動具體項目的基礎建設也成為開發式扶貧的關鍵。
位于安順市關嶺自治縣南部的板貴鄉,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區,貧瘠的大山曾經艱難地養育著世世代代生長于斯的人口。不過,9月27日,記者來到板貴鄉三家寨村時卻好像到了水土肥沃的平原,漫山遍野的火龍果長勢喜人,紅艷渾圓的果實掛在枝頭,惹人喜愛。前來購買的客人絡繹不絕,訂單電話不絕于耳。
石漠化地區如何發展?板貴鄉按照“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產業扶貧+科技支撐”的模式,掀起了一場順應但不順從、依賴卻不依附的石漠化治理之戰,完成坡改梯2.2萬畝,堆砌土石方160多萬立方米,種植各種經濟林木200余萬株。為了發展火龍果產業,板貴鄉還在山坡上修建了蓄水池和集雨面向天要水,建起了先進的水肥一體化控制設施,采取滴灌方式將水和養料輸送到每一株火龍果樹根部,實行精細化管理。
啟示:
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越是惡劣的自然環境越需要基礎建設,但同時,建設成本也越高,歷史欠賬也越多。進入扶貧攻堅新時期,我們算的不應只是經濟賬,更多的還應有政治賬、民生賬。因此,越是欠賬多,越應該補上;越是成本高、投入效果不明顯,越應該加大投入。讓幸福的大道直通到每個人心里,讓更多貧困人口享受到基礎設施發展帶來的紅利,應該成為政府在扶貧工作中的著力點之一。
發展的內生動力打破固有體制機制的藩籬——
作為扶貧攻堅先行先試示范區的貴州省,發展的內生動力催生創新的動力和源泉,在新的體制機制下運行的扶貧開發工作,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進入新階段,貧困人口的基本訴求從解決溫飽轉向發展致富,扶貧的理念和方式也發生了轉變。“輸血式”扶貧如何轉變為“造血式”扶貧?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司長洪天云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重視程度的加深,也許資金已經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體制機制的創新。